吴绍霆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还没有坐下来,就对跟在后面的邓铿吩咐道:“起草一份调任命令。让三十七师师长韦树屏即刻赶赴重庆接任第七师团总司令,松坡将军临走前已经都交代好了,把松坡将军的幕僚都调配给韦树屏,尽快熟悉第七师团的情况,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大动作了。”
邓铿一边记着一边又问道:“那三十七师那边怎么办?”
吴绍霆迟疑了一下,从昨天到今天他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蔡锷是军事家,有能力统帅一个师团的兵力,而韦汝聪之前负责的三十七师虽然也有两万多人,可毕竟只是一个师部级作战单位,比起师团的战略层面要小的多。把韦汝聪调到第七师团担任总司令,这已经有点“蜀中无大将”的感觉,而韦汝聪离任之后三十七师的师长人选更纠结。
他一直很欣赏黄埔系的军官,因为这些热血青年不仅受过高等教育,在政治层面上也有绝对的忠臣,只可惜黄埔系实在太年轻了。
“调龙济光到师部代理师长,四十九旅由陈铭枢代理旅长。”沉默片刻之后他最终说道,这件事不能犹豫,该提拔的人必须提拔起来,该培养的人也必须培养起来。
“明白了。”邓铿点了点头说道。
“国防大学的筹备到什么阶段了?”吴绍霆刚刚坐下来,看到办公桌上放着蔡锷临走前整理的国防军组建计划书,不由的又联想到国防大学的事。这两件未必没有联系,国防军是新型的作战部队,必然要发展成精锐中的精锐,在将领这一层面就不能像南方联军那么随便,一定要做到镀金之后再精挑细选。
“校舍第一期已经完工,不过筹备委员会目前只安排了几个陆军科目的师资,如果要开课的话暂时只能招募不到一百名的学员。委员会前几天刚刚做了汇报,所有师资的到位预计还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邓铿汇报道。
“教官、教授就这么难找?”吴绍霆有些生气的问道,他不知道筹备委员会到底有没有在办实事,自己可是对国防大学抱有很大的期望。
“霆帅,筹备委员会知道国防大学旨在培养高级将官,所以对师资的情况不敢怠慢。按照筹备委员会之前的惯例,所有受聘的教官、教授都必须经过已经获聘的教职人员推荐,并且还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这方面的进展不是很快。”邓铿解释道。
“既然如此,那就着手计划开几个试验班,总不能一直无所事事。试验班的学员从各地驻防部队,以及云南讲武堂、广州黄埔军校同年毕业的学员中安排推荐和自荐。教学的方式由校方尽快拟定,然后拿给我看一看。”吴绍霆闷着脸色说道,他虽然相信慢工出细活,可是国防大学总要一点点的探索,而探索的开始索性就从试验班来。
“我会通知下去。”邓铿说道。
“行了,你先去忙吧。”吴绍霆点了点头。
等到邓铿退出之后,吴绍霆拿起蔡锷的国防军编练计划书,仔细翻看了起来。
蔡锷在计划书里详细陈述编练国防军的几个阶段,既然国防军要做与地方军不同,并且又要具备超过地方军的素质和战斗力,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兵源体系。第一阶段正是要完善各地预备役司令部和新兵营中心,做到每一座大城都有预备役兵营或者兵站,同用兵源却不同管理制度,可在每一处预备役兵营里另开特训营。
按照蔡锷的设想,特训营比普通预备役、新兵营的训练时间多出六个星期,主要用来强化基础体能、提高文化素质以及培养政治思想。入选特训营以推荐和自荐为主,经过文化和体能的筛选即可入营。但并非每一名入营的新兵都能合格达标,所有人都要经过最后的考核,不合格者一律调回本部。
虽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训练工程,不过极大的保证国防军士兵的素质和政治态度,再复杂再大的投入都值得。再者因为是新兵营和预备役同时开训,所以一旦着手筹建国防军,兵员可以在最短时间达到最大化调用,用不了多久就能形成规模。
第二阶段是军官和治理,在计划书中蔡锷没有说得太过详细,不过吴绍霆很快还是参悟了过来。军官和治理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军官是治理军队的人,军队能治理成什么样子全靠军官的素质。
蔡锷的中心思想是要保证国防军的军官都经过军校的栽培,他认为军校教给军官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军学理论,而是思想作风和政治信仰。同时执政府也能利用军校做为调控的方式,向军官学员宣扬主义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