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分田和固化(2 / 2)

1942风起南洋 潜水老猿 1833 字 2022-12-13

“知道!”刘大春老老实实回答道,这年头山沟里的老百姓都知道洋人有钱。

“年前美国人还给了我们一千多万美金呢。知道不,是美金,跟黄金一样好用。”李世杰慢慢岔着话题,“咱们队伍里不缺钱。”

“嗯!”刘大春点了点头,却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想了半天也没琢磨出来,只能放弃了继续思考:“我还是做我能做的事吧。100亩,嘿嘿!”

……

“他们的田地是属于先锋军全体所有,士兵拥有了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虽然先锋军明确的喊出了保护私人合法财产,但这个分田地时提出的所有权,总让郑介民感觉有些熟悉的味道。

自从先锋军和第4师团开战,郑介民隔三差五的就过来一趟,才五天没来,这一次过来才发现先锋军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他对这种变化却并不看好:“分了田,免了税。他们财政没钱了,怎么养军队?下边不交税,不交租,不送粮食了,那么多人,他们粮食从哪里来?真没粮的时候,他们难道硬抢?”

“他们还有建设兵团的屯田农场。”眼看着身边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志英心里百感交集,很不是滋味,对上司的问题,却得打起精神来回答,“另外,他们还鼓励土地所有者交公粮。”

“交公粮?他们不是说免除皇粮国税吗?”郑介民嘲讽道。虽然先锋军免税需要军功,但若是影响到国内,还不知道会掀起多大的波澜。

“这个公粮是按照市场价收购,按照收成的两成来交,多了欢迎。”胡志英解释道。

“他们还不是要派人查收成?只是缺少税收的制约,管制力还是弱一些。”郑介民呵呵笑道。

千百年来的皇粮国税,可不仅仅是交税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义务的划定,对固化在乡土上的老百姓的一种统治手段。仅仅这个查收成,里边水分就太多了。

“收成?他们不查也不管,任凭下边人自己报数,说这是诚信。”胡志英表情古怪道。

“哈哈,诚信?跟老百姓讲诚信?”郑介民哈哈大笑。

“若是有征地、迁地、置换的情况,他们将以这个交公粮的数据为基准,进行补偿。”胡志英急忙又添了一句。

郑介民不由一怔,他知道其中的含意。

先锋军照此发展势头,要说把整个寮国都占领了,他也不奇怪。以后若是打到了寮国繁华地段,现在这里的土地就成了偏远地段,这里的土地不值钱,要是置换成未来繁华地段的土地,其中的门道可就多了。若真是有了这个基准数字,恐怕愿意在其中偷奸摸滑的不多。

再说市价购粮,总有人愿意卖粮。别人不说,他可是知道,美国人前些年经济危机时有大量的粮食卖不出去。想到先锋军和美国人的关系,他也不敢说先锋军会为粮所困了,至少这两年,有美国人撑腰的先锋军应该不愁粮食。等过几年士兵们都有了田地,先锋军还会缺粮食吗?总有人得卖粮。只要先锋军卡住了收粮售粮,粮食总不会缺的。

“不是说最多只能拥有100亩地吗?这点土地,士兵稀罕,当官的可不会觉得多。”郑介民想到国内那些官僚们,不由心中苦笑。这点土地,都不够进某些官员门槛的费用。

“先锋军要实行资产股份制了。”胡志英心中不断纠结,凭感觉,她觉得这是一次大机遇,可她的身份始终是一个障碍。

……

“分田我赞成,但股份制我反对!”李衡见多了后世一些股份国有制,并不希望新生的先锋军体制一开始就被固化,“我知道要抱成利益共同体,但当这个团体发展起来后,就是垄断资本,不仅容易吃人,还容易从根子上固化腐朽。”

“100亩土地对一般士兵吸引力很大,但对于那些军官来说,出卖我们一条情报,说不定就能得到万亩良田。你让他们怎么忠于我们这个团体?靠信仰?靠什么信仰?我们是站在国外的土地上,在国内还遭受日本人侵略的情况下,我们在这里喊爱国主义都要打折扣的。”叶关自己是什么主义也不信。

先锋军现在的情况没法喊主义信仰。既然国内的士兵跑到先锋军这里来就已经对三民不感冒了,他们同样对红色国际主义兴趣泛泛,就算赵易他们见识了后世的辉煌,却也不会傻乎乎地在美国人眼皮子底下打出红色主义旗号来。

现在能维系先锋军团体的,除了一张未来华人建国为华夏民族开疆辟土的蓝图外,剩下的只能是用利益了。

“在固化体上股份制,问题格外多。我们现在趁着没有利益固化,用好了可能还会消除固化。”赵易呵呵道,

“你看,内部山头那么多,我们再给他们分一分,用利益分一分。我们当然不会把所有人都塞进一个集体股份中,造出个庞然大物来。后世垄断不是要分割吗?我们先来一个三分法。比如煤矿,分为三个集团。打乱山头,把股权分配到三个集团中,他们还会跟钱过不去?除去一半是铁定的集体资产外,他们想多赚钱,就容不得那些在其中滥竽充数的、浑水摸鱼的。

现在只是三个小煤矿,以后占了更多的煤矿,就会重新分配利益,不止限于这三个集团。就算三个集团都烂了,我们以后还会建起更多的集团。有年限,有制约,有管制,他们怎么固化垄断?除非我们三个人先屁股歪了,脑袋固化了。”

喜欢1942风起南洋请大家收藏:()1942风起南洋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