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缺火炮和弹药(2 / 2)

1942风起南洋 潜水老猿 1874 字 2022-12-13

没重炮,靠着轻武器打天下,那是民兵。

至于迫击炮,很多大国军人都不放在眼中。那还算炮?根本没法对抗真正的重炮。离得远了打不着,距离近了轰过去,准头又不知道偏哪里去了。稍一犹豫转移晚了,很容易就被重炮反击轰没影。

这次大战之前,日本人还真没把先锋军放在眼中,只是觉得得安抚一下泰国人,也得在东南亚众多土著面前挽回点颜面,可惜这一次又被打脸了。

史无前例的被灭了一个师团,之后日本人肯定会重视起来,先锋军火炮弱的软肋绝对会被日本人关注到。

“我们造不起大炮,也没有合适的大炮。”开会之前,赵易已经和李衡叶关三人商讨过这个问题了,李衡也是无奈。

三人都知道战后很多小口径火炮基本就过时,被迫击炮和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和导弹等淘汰了,就算是105毫米榴弹炮在二战后也被苏俄的122毫米榴弹炮压制,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是逐渐没落。后世东南亚地区105榴还是主力,除了受到西方影响外,还贪图105榴的轻便,可122榴以后也同样越来越轻便。

反正三人相信后世的华夏军队。华夏那么多精明人能看不清这样的对比,只贪图105榴的轻便,却没见后世立体化作战的前景吗?

就算105炮,在这个交通季度糟糕的环境中,也同样算是机动性极差的重炮了。

火炮一旦成了重炮,生产难度倍增。

此时华夏国内军工专家造75炮没问题,造105毫米炮都有些难度,造更大口径的火炮难度就更大了。偶尔造出点,也基本上是来料加工再仿造。李衡却不可能只凭着一点后世的资料和图片就能造出先进火炮来。这需要研究实验,就算是105炮也同样走这样的过程。

“从苏俄那边进口一门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照抄也行,参考也行,不就省劲多了。”叶关提议道。情报部门弄过120和160迫,轻车熟路了。

“苏俄那门炮确实是好炮,但就算弄来,我们也没有精力研究,也没有足够的钢铁,也没有足够的设备和人员来制造。”李衡苦笑道。

现在军工全力在生产,连子弹生产都出现了设备和人员的紧张,更不用说再造重炮了。

研究人员也吃紧,火箭筒、火箭炮、无后坐力炮还需要改进,一批研究人员还准备去美国留学,根本没精力来研制新炮了。就连钢铁材料和火药也吃紧。

先锋军的钢铁厂可不是说造就能很快造起来的,现在炼钢还是靠电炉。三台电炉,2台1吨,1台1.5吨,可一门105榴就两三吨重,而且越是口径大的炮对炮管要求越严格,李衡试验出的钢铁配方造迫击炮比较轻松,造重炮就难说了。新配方需要重新配置,李衡都不敢说能在一年内摸索出来,这还是在后世一些资料基础上。

所以李衡不敢保证。

“现在的交通条件让大口径火炮机动很不灵活。超过105口径的火炮就格外笨重,小于105口径的火炮性价比上就不如迫击炮。尤其是在丛林环境下。”赵易冷静道。

这个时代针对丛林战的战术和武器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否则美国人后来也不会轻易陷入越战泥潭了。那套大炮理论对那些大平原地区效果很好,对丛林地形效果却并不佳。

这一点三人都明白,但诸多将领却还是受到当代军事理论影响,格外迷信大炮。

在那些空旷地区,在攻城拔寨的战斗中,火炮的威力也还是很突出,尤其这一次被日本火炮压制,众将领们心中都有些憋屈,极力赞成要火炮。

“我们现在正在研制一款火炮,122毫米口径。”面对众情激越的将领们,赵易还是甩出了三人商量后的后备方案,就是仿造m1938型122榴。

苏俄和日本关系敏感,不会轻易出口给先锋军火炮,偷运一两门还是没问题。

李衡也打算在材料问题上求助一下德国人和美国人。

材料一向是一个国家的绝密领域,但李衡有未来的几份配方比,只是咨询一下德美一些小问题。未来一些民用的合金钢成分不是秘密,专业课本中也有一些经典分析,性能在现在勉强可军用,只是生产工艺问题较多,需要多试验。

有了苏俄122榴原型,略加改进的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现在有几门重炮就用几门,没得选择,只能暂时用万国牌。122榴只是培养军工,为以后统一标准用。”赵易在三人碰头会中已经点明了,“我们现在更需要机动性强的重火力,现有条件下,无疑飞机性价比更高一些,机动灵活,航弹威力大,可快速远距离支援。零星造一点火炮,还不如集中发展空军,把力量捏合起来。”

在高层总结会上,手下将领们倒是很满意先锋军现在的空军状况,认为丝毫不弱于国内。

他们不满的是弹药的匮乏。

“子弹不够用啊!”有了火炮的承诺后,他们一致把问题重新集中向了子弹。

喜欢1942风起南洋请大家收藏:()1942风起南洋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