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市易(1 / 2)

暗黑大宋 午后方晴 1979 字 5个月前

实际情况比大臣们弹劾的要好得多。

在朝堂上章惇是尽了心的,地方有程师孟。

前面还有王巨指导下葛少华做的榜样,比如那个十年契约,移民的待遇与安置,甚至让一些百姓回去宣传。这些都是好的一面,不过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它起的效果仍是有限。

最简单的,水土不服。这是必然,也必然会死人,但在家乡,就没有生老病残?然而放在移民上又扩大化,效果就是两样了。

要命的是王巨听到一条消息,朝廷即将程师孟调回京城担任三司副使,那么谁来主持两广的棉花种植?而且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移民越来越多,一旦主持的官员品德不好,或者才能不够,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王巨又想了许久,忽然眼睛一亮。

“子安,可有良策?”章惇高兴地问。

史上对他的评价很低,说是奸臣,实际王巨对他十分看重,能文能武,与吕惠卿曾布相比,又少了一些私心,与王安石相比,又少了一份固执,只能说他作风刚硬,然而有几个有作风的宰相,作风不刚硬的?

王巨徐徐道:“邮政系统……”

宋朝邮政系统,就是各个驿站以及进奏院。

进奏院为上,各地官员的奏折多是由驿站递到进奏院,再由进奏院送到各个部司,朝廷普通的诏书或两府的诏令,也是由交给进奏院,再由进奏院派发到各个驿站。送到各个官员手中。因此还有一系列的制度规订。包括诏令未达官员之前。不得泄露,重要的政令,即便到了各个官员手中,也不得泄露。

这是上。

还有下,比如前线将士的家书,各个官员往来的书信,多是由驿站送达。

不过比唐朝进步的是,唐朝是役。宋朝没有动用百姓,而是动用了好几万厢军作为驿卒。

另外与后世不同,这不是“收费项目”。

不收费了,资源又有限,所以普通百姓很难用驿站来传达家书,包括前线将士,也不可能经常性地与家人书信往来。

这又导致了另一个情况产生,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及时送到朝廷,宋朝在各个主干道路上每隔十几里二十几里便设一驿站或水铺,这么多驿站水铺花费不菲事小。养活那么多驿卒更动用了许多钱帛。于是各个驿站又成了招待往来官员或商贾的场所。

在唐朝,这个制度足够了。反正朝廷禁止百姓流动。但在宋朝这个制度显然已经落后。

但多年以来就这么过来了,所以大家也没有察觉。

王巨提出的便是这个邮政改革。

朝廷可以印发“邮票”,各个驿站向百姓放开,根据路程远近与包袱轻重、贵贱由百姓购买邮票,驿站替百姓传递家书,钱帛以及货物。

它等于是邮政局与快递公司的缩小版。

并且现在正是推广的好时机,人口稠密了,流动的百姓也多了,放在宋朝初那是不行的,人烟稀少,入不敷出,或者必须提高收费价格,让百姓望而生畏。

王巨简单地说了说。

“好主意啊。”曾布赞道。

一旦这个改革执行下去,首先一半驿卒得以养活,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全部驿卒都能得以养活,余下的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收入。

这些驿卒不要朝廷供养了,无形中又替朝廷节约大量钱帛。就打算三万驿卒,那一年下来也会节约一百万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百姓能书信往来,那些移民不是整个家族都迁移的,在原来居住地区,仍有家人,仍有族人亲戚,信来了,钱帛货物来了,无论当地乡绅怎么煽动,谣言不攻自破,甚至不用朝廷强行动员,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自发地涌向岭南。

那么朝廷所做的事,只要将这些百姓安置好了,就不会再为迁民操心,朝堂上也很难出现反对声音。既利了国,也对变法派产生了帮助。

这是曾布所看到的,还有他没有看到的,一旦这个政策推出来,那么会加快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好处不可想象,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解决了一些地区劳力紧张的问题,开化了百姓的认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湘水以西地区,多是刀耕火种,官员看到了,可当地多以蛮人为主,下面官吏执行能力、蛮首的想法、当地的风俗,等等因素,想有作为,但弄不好就会引发动乱,所以只好“清静无为”。但人口流动起来,看到了外部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百姓中肯定有一部分将这些种植技术带回当地,那么自下往上梳理,当地情况就会改变。

并且它的成本很小,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再设几百个驿站,基本就能满足需要了。至于一些特别落后封密地区,暂时有设的必要吗?

宋朝罕有大工程,郑白渠就算是眼下就算是特大工程了,不过基础的道路状况比较良好,不可能出现后世那种特快,但现在的宋朝有那个观念吗,一封从岭南送到延州的家书,能在三个月内递到百姓手中,那户百姓就会十分开心了。

甚至随着业务增加扩大,可能将所有驿卒养活,还能出现盈利。

另外它不会剥夺多少商贾权贵的利益,反对声音也会比较小,除非特殊考虑,比如一旦执行,迁民多的地区各个大地主肯定不乐意了,依然会造谣生事。

“子安,你可以做介甫公的助手啊。”曾布又叹息道。

“得,我太年青,脾气又不好,如真做了介甫公的助手,不会对介甫公产生帮助,反而会坏了介甫公的变法大计。”王巨道。

两人自然听出王巨的推辞之意。不由心中暗暗惋惜。

不过他们也没有再劝。曾布又说道:“子安。还有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