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首攻必我(2 / 2)

如您所愿,天佑罗马!李必达立马直起腰板给凯撒行礼后,又跳上马背,往自己营地里急忙跑去。

司令官从总督阁下那儿争取来补给了!片刻间这个好消息就传遍了十二军团的营地,工兵、步兵大队立马精神抖擞地扛着篮筐、十字镐、绳索木材,迈着整齐的步伐,游走到维爱山下开始构筑临时阵地,而波普的砲兵分队也很满意地将驮马套上车辆,把沉重的“野驴”抛石机,拆卸分装其上,连拉带扯喊着各种口号,垫着滚木,硬是把四台如此的器械拉上了山坡。

而取得补给资格的李必达,就像付清拖欠工资的包工头般神气,抬着指挥棒对阵地构筑指指点点,旁边的百夫长与营官们则人手一卷犊皮纸,都在上面记着司令官的指示,不会写字的就让机要奴隶代劳,“速度要快,这点我们十二军团是有极其光荣的传统的,在镇压喀提林叛乱,在博斯普鲁斯王国和铜盾军作战,在卢西塔尼亚缴获巴兰提亚山隼图腾,都证明了我们是支有着最崇高荣誉的部队。对了,下面你们要重点记,临时工事不但要修得快修得牢固,更要布置多层的火力,来阻挡住敌人的反攻,这是非常关键的。”

米卢是不怎么会写字的,但他听到司令官的“多层火力”术语时,或者说李必达把“多层火力”直接用“马萨饼”来表达时,立刻做出副讶异的表情,从旁边记录员手里取过笔记来看了下,接着就“勤学好问”道,“这种马萨饼该怎么做,司令官阁下?”

塔古斯等,甚至连萨博也都哄哄笑起来,其余的百夫长见状,也都傻笑起来,不得不仔细听司令官关于“多层火力”的解释。

于是李必达打着手势,给大伙儿示范着,“我们要把临时阵地依托维爱山,做成个口袋型,木栅和壕沟是第一道防御,后面安置着轻装步兵投掷猎矛、投石就行,然后在第二道防御线处布置七到八个百人队待命,即便像我们这样的辅兵军团,一个百人队也拥有二到三门蝎子弩,将所有的蝎子弩集中布置到侧翼,待到轻装步兵和敌人交战后,就朝敌人的后队发射,千万记住,朝后队发射——喂,塞尔西你不要发呆!”说着,李必达用几个石块作着图解,格拉格拉地用石块在地上画着线条,“两翼布置蝎子弩,是为了交叉射击,朝敌人后队射击,是为了获得最广的开火区域。”

“下面便是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御设施了,将十八门骑兵砲固定好,喂,萨博你上次说对骑兵砲的改进射击是怎么说来着?”而后萨博凯慕斯上前,接过李必达的话茬,说到:“这是我在卢西塔尼亚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把所有的砲集中在一起使用,未必有很好的效率,除非我们手头有十倍数量的弩砲。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将十八门弩砲分为三群,交错接替射击,这样可以保证不间断的压制。还有,既然弩砲现在可以推上马车,我还有个建议——那就是在步兵大队追击敌人时,可以伴随弩砲一起,粉碎敌人的后衞作战。”

粉碎敌人的后衞作战?是的,赫尔维提人几次战斗得手,都是仰仗他们精强的骑兵队殿后,一旦罗马的追击部队刚冲上来,赫尔维提就乘着彼方队形散乱和疲劳的特点,发动反向的强力突击,打溃追兵。李必达乌斯,之前就吃过这个大亏,而且指望罗马军团配属的ala骑兵根本没用,还是把这帮骑马的菜鸟和步兵混合使用,维系决战阵型更实际点,但是使用骑兵砲嘛……

是不是会发生危险,最后连我的宝贝疙瘩都被蛮子俘虏了?

所以最后谨慎的李必达,决定暂时先按照萨博的第一个建议办,百夫长们纷纷表示,要坚决贯彻好司令官“三道坚强防御”、“多层火力马萨饼”的理论精髓,一面挖掘好临时工事,一面请兵士委员会在即将到来的“补给日”里,用充足的给养,安抚好兵士的战心。

而对面约三十个斯塔狄亚处,大部赫尔维提人还在疯狂地渡河,在安排好担任后衞任务的五千名骑兵后,这些蛮子很放心地踩在摇摇晃晃的舟桥上,并把大部分沉重的辎重和粮食仍在了背后的渡河点。

暗夜里,萨博用火镰擦擦点着了根松明,光芒很快印亮了他有些单薄的身影,随后一盏“朱蒂提亚眼睛”在他眼前慢慢升起,他牵着线把它自由地滑向与夜色融为一体的阿拉河,而后跟在其后的是越来越多的“眼睛”,渐渐地成千上万的蛮子渡河阵容,在这些“眼睛”的照耀下,不断闪现着巨大的轮廓。

“巴罗尔,巴罗尔的魔眼!”成千上万的蛮族人看着上空里盯着他们的“眼睛”,都惊恐高呼起来。

巴罗尔,是凯尔特神话里的干旱与死亡之神,现在这批蛮子看到这些浮遊在半空里的灯火,就知道罗马人的袭击要开始了。

在浮遊灯的照射下,山丘上的“野驴”的单杆臂膀狠狠地弹了起来,砸在前架上的皮囊袋上,同时把四块几百磅的重型石弹,朝着阿拉河的区域抛了出去,所有的砲手无需精确瞄准,因为整个河流四周都是赫尔维提人,连河水上架着的舟桥都密密满是人,三发石弹砸进了舟桥边的水流里,激起了不小的水柱,被打乱的水流把舟桥扯得东西晃动,不断有尖叫的人马坠入其间。另外一颗石弹,砸中了拥挤在渡河点的人群当中,碎片、血肉碎肢像龙卷风般升腾而起。

这时候,赫尔维提人的两位酋长才发觉丢弃这个小山头对己方的严重影响,四台罗马人的野驴子每隔一会儿就朝渡河点抛射“值班砲”,赫尔维提蛮子一切都在渡河不假,但男丁还能在这种射击下保持稳定从容,而妇孺就不同了,原本有序的渡河纵队产生了不小的混乱,于是两位共治酋长决定,以古尼林部为主力,反攻那个山头,破坏罗马人的射击,以保障所有人能在七八天内渡过去。

而当赫尔维提把注意力都放在维爱山上时,两个十二军团的大队,外带相当数量的军奴,正在山脚下一处开阔地奋力秘密掘土,并遵循司令官事先的指令,细致布置起三道防线起来。

待到晨光铺洒在整片河流时,维爱山上的野驴还在不断地“嘶吼”着,得到酋长要求的古尼林部扔下了简陋的工具,破口大骂起来,他们一向是整个部族里最善战的武士,但也是最受歧视的,因为这个部落的祖先在整个赫尔维提人的神话体系裡是地位最低的,所以这批武士向来是出战在前,撤退在后,但深受传统荣誉影响的古尼林部还是扔下少部分人继续挖掘工事,大部分人跨上战马,准备为了部落,攻击维爱山。

生活在高卢与日耳曼的蛮族部落,在这个时代的骑战术并不落后,或者说罗马的骑兵更多的方面就是受这些人的影响,冰雪和密林之地的金发蛮族,并不像北非的努米底亚人,或博斯普鲁斯草原的斯泰基人那样,是天生的遊牧骑手,彼方上下马连马鞍都不需要,甚至连马笼头都是多余,他们挥舞着标枪,并且能在马背上光着脚变换各种姿势,来调整身下马儿的重量与方向,如闪电般追逐骚扰敌人的散兵。

而西班牙人就比这些遊牧骑手要上规矩些,他们在布匿战争时期就是中装骑兵的代表,能够胜任多种任务,这群伊伯利亚马上武士穿戴适重的皮革甲,携带小型圆盾,携带标枪和砍刀,既能上马骑战,也能下马列阵。至于高卢或日耳曼的蛮子骑兵,只分为两类,一类根本不|穿铠甲,手持简陋的矛,列着密集的队形做粗蛮的冲击;而一类才是部落的精英,大多是贵族出身,他们带着六角形盾牌,主要武器是铁矛,穿着皮马裤和锁子甲,带着尖顶铜盔,胯|下是四角形的马鞍,悬挂着斯巴塔式的长砍剑,只能支撑他们在马背上挥舞武器格斗,此外高超的锻冶技术给坐骑带来了一应俱全的笼头、马嚼子装备,甚至还有简易的马蹄铁,能让心爱的坐骑不会在雪地里受伤。

五千名古尼林骑兵,在检查上所有的装备后,纷纷翻身上马,踏着荒原,朝着维爱山逼迫而来,李必达和下僚们在得到尖兵报告后,急忙来到山坡上的观察点。这些赫尔维提人的骑兵果然训练有素,不管是重装的还是半裸上身的,都列着严整有序的队形,不紧不慢保持徐跑的状态,而在骑兵队里还夹杂着梳着辫子的轻装步兵,这是伴随作战的,能穿过己方的骑马队列,用标枪刺杀敌人的马匹——即使十二军团没什么骑兵,但出于谨慎态度,古尼林骑兵还是把这些精英战士给带上了。

“米卢,塔古斯,带着千人第一大队在山斜坡上列阵,竖起所有的营旗,准备抵御敌人!本司令官带着扈从和山隼鹰旗呆在山顶上,另外还有两个步兵大队,掩护野驴抛石机,停留在维爱山的反斜坡,等待命令!”李必达把手一挥,米卢、塔古斯还有许多百夫长开始吹起了整队的哨子,而后李必达又对萨博凯穆斯说了几句,萨博立刻对着维爱山那边的山脚下,挥舞着三角旗。

那边山脚下的临时阵地,小霍腾休斯看到山头的旗语,也开始下令整个阵地忙碌起来,一切都在司令官的预测之内——蛮族的骑兵队的注意力全在旌旗飞扬的维爱山上,却没怎么注意他们在山脚下的阵地。

于是在很低调下,十八门李必达骑兵砲,按照萨博事先要求的办法,分成三群每六门,每隔一段距离,布置在弧形的第三道防线处,待机准备射击。

“呜呜呜!”凄厉的号角声响起了,古尼林的骑兵在维爱山脚下,看到罗马人也在斜坡上列好了厮杀的队形,便纷纷再度跳下马背,手持铁矛和砍剑排成了始于进攻的锋矢队形,呐喊着朝山头上攻了上来。

“这分明是龙骑兵的战术。”李必达都有些佩服这些蛮族了,他们在使用骑兵的时候,头脑里始终停留在“密集冲击”的角度,而一旦遇到敌人凭险而守,他们就是先下马,再上前以步兵战术作战。但蛮子们所乘的体型不大的日耳曼马,倒是很镇定地依旧按照队形,在山脚下保持原处等着主人归来,果然平日里的练习非常到位。

这时在山坡上,看到蛮族极有气势的冲击人群的千人大队,兵士们脸上居然都挂着些许胆怯,这帮蛮子的形象太怕人了,首先是身高,各个都是五六罗马尺的威猛人士,披散着金黄色的头发,脸上涂着各色油彩,有的头上还矇着豹子尾巴或者熊的头骨饰物,他们的铠甲是严整精良的,但是许多人还是半裸着冲锋,露出恐怖的肌肉来恫吓敌人,或者展示自己的威风,嚎叫着舞动着大砍剑、战斧,每个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