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是不是下来卖货的?”</p>
“卖货的为什么不吆喝?”</p>
“咦,我瞅着这个人怎么这么熟悉?”</p>
“诶,像不像小宇媳妇?”</p>
众人一拍大腿:</p>
“可不是吗,那就是小宇媳妇呀,听人说她在西埠集上摆摊照相,就是驮着两个筐子!”</p>
在大家议论之时,程雪飞刚好骑车经过这里。</p>
有人吆喝:</p>
“小宇媳妇,你怎么来了?”</p>
程雪飞在车上听到有人喊“小宇媳妇”,就知道是喊她。</p>
婚都离了,但在老百姓心里,她似乎永远是“小宇媳妇”。</p>
程雪飞无奈,下了自行车,把围巾往下拉拉,露出脸来,招呼道:</p>
“都在这晒太阳呢?”</p>
一时间,蹲着的,坐着的,歪着的,站着的,全都涌上来,把程雪飞团团围在中间。</p>
“听说你到处做生意,怎么也不到俺们河西村来转转?”</p>
“是啊,其他村子你都去,怎么唯独不到这里来?”</p>
“怕我们花不起钱是不是?”</p>
程雪飞笑笑:</p>
“没有没有,实在是河西村离我家太远了。”</p>
有人问:</p>
“你是来找小宇的吗?”</p>
“不是,我来找家玉的爷爷,顺便,我想来问问,把我的户口给迁走。”</p>
其他人又七嘴八舌问长问短,程雪飞推着车子往前闯:</p>
“天不早了,我赶紧把事办完了好回家,各位,咱们改天有时间再唠!”</p>
程雪飞推着车子拐进姜山家的巷子。</p>
一进那道巷子,深埋在内心的情愫又被触动了。</p>
这不是她的情感,应该是这具身体残存的知觉。</p>
这具身体在这生活了五年。</p>
五年里,一定有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p>
程雪飞没有多想,推着车子来到姜山家那座旧房子前。</p>
姜山家的老房子十分破旧,只有三间堂屋,边上有一小间灶房。</p>
站在巷子里,一眼就能望见堂屋大门。</p>
姜山挑了水,在一只木盆里洗衣服。</p>
说起来,这姜山真是个苦命人。</p>
姜家其实是外来户。</p>
当年姜山的妈妈带着姜山兄妹两个讨饭来到这,在河西村边角上的小树林里简单搭了个窝棚住下。</p>
当时姜山才只有几岁,刚刚记事。</p>
河西村的人见他们孤儿寡母,实在可怜,就主动施舍些吃的穿的,勉强不让他们母子三个饿死。</p>
人家问姜山的母亲是哪里人,姜母却说不清楚,只说自己男人去打仗了,一去就音信全无。</p>
小鬼子杀进村,全村人都跑了,她也带着孩子离开家乡。</p>
一路颠沛流离,走到哪是哪。</p>
走了半年,来到这里。</p>
在那个年代,因为战乱和饥荒而背井离乡的比比皆是,姜母一家人的遭遇不是个例。</p>
河西村的人听了他们母子的事迹,主动帮他们在村里找块空地,勉强盖了一间像样的茅草屋。</p>
就这样,姜家就算在这里安家落户。</p>
姜山长大后,亲自动手,把那一间茅草屋渐渐扩充到三间。</p>
后来,老母亲过世,留下兄妹两个相依为命。</p>
姜山因为踏实肯干,精通木匠、泥瓦匠的活计,被当年下乡的一支工程队看上,招为工程队的正式工人,他们的家境才逐渐变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