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跟妈妈顶撞、对着干,其实是在保护她在同学群体里的归属感。”
楚丽华想起自己每次转学遭到同学们排挤的时候,确实如此。可是,那个时候,除了挨打,就是挨骂了。
想到这里,楚丽华内心深处像被什么拉扯一样生疼。
找到症结所在,就自己分饰两个角色,把小时候的心结慢慢打开,从而从根本上去治愈自己。
原来,当时记笔记的时候,根本没有把自己代入,只是想着以后用的上,就记录下来了。
如果,那个时候自己是边听讲,边把自己代入去理解了。也许,现在早就……
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虽然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是,记录下来如果束之高阁,不做再次深入回顾,理解,那么,就永远无法消化其中精髓,仅仅是知道罢了。
怪不得网上会有这么一句话流传甚广——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没有融会贯通的道理,听过再多又有何用。
就像是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哪怕加满了5000人,却只是加上就躺在通讯录里,没有了再次深入的交往。
单凭朋友圈里的点赞互动,真正需要人脉的时候。他们就不过是你听过的一个名字,仅此而已。就好像,哪怕机缘巧合下你加了马云,也不见得有什么用。
——“遇到孩子的顶撞行为,父母需要询问和观察,放低身段,观察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愿望没有满足。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大人可以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询问。
比如:你是不是想要什么东西?你是不是想做什么事情?根据具体的情况,说出能猜想到的具体的东西或者事情。
如果感觉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满意,可以这样问:你是不是对妈妈的上次批评不满意?你是不是感觉委屈?你是不是因为我的严厉而讨厌我?等等。
当孩子被这样询问时,他们可能用摇头或者点头来回答。只要孩子用点头回答,那就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台阶。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孩子也就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说出真实的想法。
无论孩子的想法对不对,这毕竟是孩子内心的症结,我们虽然不一定满足他,但要接受孩子“有需求”这个现实。
父母要明确表示理解孩子坚持意见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你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意见”。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诉求被理解,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他就不再觉得自己被强迫,他们的状态也就由坚硬变得柔软,觉得没有必要跟父母对着干了。
最后,父母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提出一个能让大家都接受的方案。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在琢磨解决方案时,也就不那么强硬,也一定会考虑父母的要求,争执也就有了大家都接受的解决办法。”
喜欢半盲女的英雄之旅请大家收藏: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