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我还是出去吃了再回来吧。你们俩继续。”
楚丽华老脸一红,“情不自禁的,不好意思。低调低调!”
看着这恩爱的两人,兰芝又忍不住想起孟宪祥,但是为什么,那张脸却换成了那个混蛋的呢?
她惊慌失措地跑出去了。
楚丽华和青云飞面面相觑。
——“我给祥子打个电话,让他回来哄自己媳妇。”
楚丽华刚想说别,孟宪祥就进来了。
——“你看见兰芝出去了吗?”
——“看见了,而且看见我以后,还捂着眼睛跑了,跟见鬼了似的。”
青云飞想让孟宪祥去哄兰芝的话,只能强行咽回肚子里去了。
——“回来就好,你在外面吃饭了吗?”
——“我不吃了,你们吃吧。我来喂小七。”
孟宪祥抱起小七。
楚丽华搞不懂孟宪祥,只能先暂时这么着了。
但是,现在她能分清自己对孟宪祥是真的关心,不是取悦症。
它也是一种原始的自我保护模式。小孩子通常会想象出一个有条件的协议来维持一种对事物的控制感。
比如说一个小孩,他如果觉得这个衣柜里面有怪兽,就会想象出一个协议,只要我上床睡觉,把灯开着,这个怪兽就不会出来伤害我。
再比如说,从很多父母离异的家庭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父母要闹离婚,小孩不想让父母离开,他又没办法控制,这时候他就会想,只要我很乖,只要我什么都听父母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分开。
从孩童时期,人就会给自己设立一个条件,然后把握对面前这件事情的控制感。
其实这种有条件的思维模式一般到七八岁的时候就会自然消解,一个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会认识到愿望和现实是有差距的。
一直到青春期,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把自己脑海中的计划落实为行动。就是如果他们有什么计划,就会去干,而不会去想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比如说受到了打击,或者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极度缺乏别人认可的这么一个环境下,这种自我保护的思维就会延续到成年。
不一样的是,以前他们是害怕衣柜里有怪兽,长大之后他们害怕别人的拒绝,害怕别人的嫌弃,害怕让别人讨厌。
为了让别人不拒绝自己,不讨厌自己,他们还会沿用那个逻辑,认为只要我当一个好人,只要我对别人好,那么别人就应该对我好,所以有取悦倾向的人对做好人特别执着。
这点,楚丽华很认同。
她从小寄宿在各个亲戚家,她的生存之道就是得到认可。
但是无论是从亲戚还是父母那里,她得到的都是更多的指责。
所以,她就一直养成了这样讨好型人格了。
但是,遇到问题不能只是归罪于小时候,毕竟人已经长大了。
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同样也有活的精彩的人。
而那就是楚丽华的目标。
兰芝是带着一大堆吃的东西回到病房里的。
她走过去,把买给小七的婴幼儿零食递给孟宪祥。
然后又拿出来一盒饼干递给孟宪祥。
就在接东西的时候,两人的手碰在一起了。
一抬头,四目相对,兰芝从孟宪祥眼里看到了深深的心疼。
她的眼泪掉了下来。
喜欢半盲女的英雄之旅请大家收藏: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