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弄潮儿向涛头立(2 / 2)

连在凤凰山头观潮的那些官员们也都倒吸着凉气,一个个面色如土。

杨时吓的一阵阵头晕,他原本就是一个文弱书生,原本站在山上往下看,都有着一阵接着一阵的晕眩。用着现代的话来说,这就是恐高症。

巨浪伏了下去,接着又是一道的巨浪再次叠加而上。杨时就那么停在了半空,下面飞溅的水花已经打湿了他的鞋袜。

只要是杭州百姓,就没有一个没有听说过潮神的。当年五代钱缪据说就动用了一万精兵,望海射潮射退了潮神。才把那钱塘大堤给修建起来的!

所以莫说是苏过来求情,便是神佛来求情,也是无用。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切挡在文飞成道道路上的存在,都是他文大天师的敌人!

还有另外一个朱家认朱熹为祖先,把理学当成标准是公认的。很多时候,人的意志并不能贯穿始终,就算朱元璋这种强者也是一般……这并不矛盾。

一时间到处都是小儿哭泣,人仰马翻。无数的观潮百姓拥挤着退后,不知道打翻了多少东西,又发生了多少挤踏。

而现在,文大天师以前并没有太多的改变的北宋时空的念头。而现在,文飞却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整个北宋时空。以此,来成就他文大天师的道!

这话说的斩钉截铁,再无半点回旋的余地。这是道统之争,身为道教教主,自然要打压其他的思想,而不遗余力。尤其是理学这种带着原教旨色彩的东西。

看着文大天师变脸,一时间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不敢随意的吭声,眼看着那钱塘江上,浪头越来越大,浩浩荡荡,惊涛拍岸,乱石崩云。

他的脸色苍白,头也在发晕。山头上面的蔡鋆,更是乘机嘲笑,落井下石:“早就听说当年韩退之游华山的时候,行于苍龙岭上,心旌神摇,如置云端。此畏险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苍龙岭上端‘韩退之投书处’的胜迹。

“杨老夫子……”文飞淡淡的笑着:“你要是在别的时候跳海我也管不着你,只是在我眼前来跳,却就……”

刚才一时激于义气,他自忖必死,大骂过文飞之后,咬牙闭眼往下面一跳。身体还在自由落体的往下坠落,心早就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却在这个时候,那位杨时忽然大叫一声:“贼子,天地之间自然有着浩然正气在。你这妖道休想一手遮天!”说着他大叫一声,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就往山下跳去。

其他官员们听了,纷纷大笑起来,跟着各种嘲讽。幸亏那位杨老夫子已经差不多给吓晕了,要不然听清楚了,说不定恼羞成怒,还真是要从此地再跳下去。

如果说文大天师以前在北宋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并没有强烈企图心的。只是出于后世一个愤青的自觉,而现在的文大天师却就全部都不一样了。

那般浪头再高再急,这些弄潮儿便如同水中灵活的游鱼一般,高举着旗帜,在水中窜来窜去。足以让任何人看着,都觉着惊心动魄!

那道白线来的好快,一路水墙一般的推到凤凰山下。这时候观潮的百姓们这才看出,随着潮头涌动。无数鱼虾之类的跳跃而出,隐隐约约的可以看到一只只露出一点背脊的庞然大物,把镇海雄狮给驮负了起来。

如今这个重达数十万斤的庞然大物,既然奇迹一般的屹立在浪头之上。无数人惊呼出声,见到这么一幕,怎么也觉着不可思议之极了。

苏过却道:“先父这首诗,却没有写出这般弄潮儿的惊心动魄来。这首诗,比潘阆《酒泉子》的弄潮儿可差的不少。”

那云雾一收,杨时腿脚发软,站立不住,一跤摔倒在地上,幸亏苏过厚道,过去扶了他一把。

要知道这头镇海雄狮,浑身都是生铁浇筑,起码有着几十万斤。如今都被这浪头给卷入江中,一时间人人脸上变色,惊呼出来。

那道白线由远而近。刹那间,就让人看到清楚,只见那道浪头上,居然黑压压的有着一物,却正是刚才被大浪冲走的镇海雄狮。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打脸啊,身为护国天师。居然在自己面前,这所谓潮神居然敢出来闹事,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一时间,竟然似乎要把整个天地都给淹没。

“尚父,这个理学之事……”苏过有些不安的向文飞恳求道。

眼看着浪花席卷,这位老夫子就要被那狼头卷宗,忽然之间那杨时就停在了半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