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当然不满足于仅仅只是针对突厥进行一次军事打击与震慑,但他心里也很清楚眼下的西魏并不具备长期频繁的去影响和控制突厥的局势发展。
这一次的阴山之战仅仅只是一次特例,若非木杆可汗大军滞留于此,如今的西魏甚至都没有远程打击突厥汗庭的能力。
所以想要将这一次震慑的效果和影响长期的维持下去,就必须要依托其他的手段,比如在突厥内部发展自己的盟友。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尤其对突厥这种本身就没有共同的生存压力与文化信仰的外族,以势迫之、以利诱之便是最基本的相处模式。
所以李泰才要威逼突厥权贵们推举控地头可汗,至于控地头可汗可信不可信、好不好控制,都是其次的。因为只要完成了这一次的权位更迭,这些人就成为了西魏的盟友,或者说西魏就成了他们维持权位的一大助力。
突厥内部显然不是铁板一块,而阴山被俘的这些突厥权贵也并不代表突厥所有的统治阶级。在阴山达成的这一盟约,也未必就能获得突厥内部其他势力的承认。而这些人想要获得认可,避免被其他势力所绞杀,就必须要与西魏保持着亲密合作的状态。
至于接下来突厥内部会发生什么样的纷争内斗,也不是需要李泰操心的事情。控地头可汗如果能够成事,固然可以继续加深并延续彼此的合作,如若不能,也能给突厥带来一定程度的内耗,而其他势力即便得胜,有了木杆可汗这一前车之鉴,短年之内也未必敢于再次进取河套。
等到几年时间过去后,西魏内外局势必然也会获得极大的改善,到时候突厥人来犯还是不来犯,也不会再像眼下这样扰人心怀。甚至就算突厥人不来犯,李泰也要尝试继续向塞外、乃至漠北去扩展影响力。
眼下这所谓的新可汗以及其从龙功臣们,都还是西魏的阶下囚。他们想要获得自由、重返漠北,当然还要继续遵从李泰的安排。
接下来,李泰便安排车驾载着库头这个新可汗、并安排其他突厥权贵们拱从于车驾前后,一起巡视突厥战俘营,向这些突厥战俘们宣告新可汗上位的消息。与此同时,木杆可汗的首级也随从新可汗仪驾传示诸营。
这两件事情在突厥战俘营中自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木杆可汗的亲信和侍卫们看到其人首级后,都忍不住痛哭流涕,甚至做出割面噬臂等自残行为,以表达心中的悲痛。
相较于那些豪酋权贵们,这些底层的突厥士卒对于木杆可汗的死亡反应要更加的激烈。但是除了这些情绪外露的反应之外,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能力去扭转和改变情势。
通过这一系列的巡视,也越发坐实了新可汗与众权贵们同西魏合谋、处决木杆可汗的嫌疑。虽然眼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但在未来却能大大增加这些人背叛盟约、继续与西魏为敌所要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