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过了许久,她才打开包,裏面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摄影器材,在最边上有两个空格子。
尼若拿出一个机身,取出镜头上好,抱了在怀里,低着头,呆呆地看着,两颗大大的泪珠悄悄滑落在黑油油的相机上,水印慢慢漾开。
她就这么坐着,一动不动,泪水大颗大颗地落下,直到天色黑尽。她这才取下镜头归入原位,再把机身放好。然后呆呆地看着空了的两个格子处,那里原本放着佳能EOS-1D MarkⅢ和28~300的镜头,是他常用的。曾经,他用那个机子教她如何构图,什么光线下要加曝和减曝。把那个镜头当望远镜使,告诉她远处有头牦牛或是有匹白马。现在,机子和镜头都不在了,已随他的主人而去,只留下这个包和这个伤心的女人,暗夜独自哭泣。
久久,尼若扣上带子,合上包盖。
起身,步履不稳地走到筝前,摁亮了台灯,两眼茫然,不知看向何处,只有食指在弦上机械滑下,清脆的弦音由高到低在小屋里响起。
当最后一个弦音消失,尼若闭上眼睛,苍白的脸庞微扬着,鬈发零乱散于后背,放在筝上的手指修长白皙却轻微地颤抖。
她在害怕,害怕打开那个纸袋子。
一个月来,她每天都度日如年,等来却是这样一个薄薄的、冰冷的纸袋子。
窗外,永远是雾蒙蒙的天。远处的高楼和近处的街道,在薄雾里显得格外迷离。
屋里,除了尼若的呼吸,静得连根针掉下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不知道过了多久,只知道窗外的世界亮起了一盏盏华灯。
尼若先是手指动了动,然后手臂动了一下,接着深深吸了口气,眼神慢慢有了焦点。
她迅速转身回到书桌边,弯腰打开摄影包的侧袋,一下就抽出了牛皮纸袋,急步回到古筝前坐下,没有一丝犹豫就解开了白色的细线,取出裏面的物品。
一个银灰色的牛皮笔记本就这么突然地被放在了古筝弦上。
尼若呆呆地盯着封面,再次泪盈于睫。
她终究还是抬起手,慢慢翻开,古黄色的页面上有一块黑色的血迹,内页的纸张也粘到了一起。
尼若身子晃了一下,脸色白得如透明的纸。
她小心地翻开第一页。
<small><strong>二〇〇六年四月二日</strong></small>
<small>坝上的风光已经吸引不了我,没有按快门的欲望。但我还是来了,不是为拍照,只是想出来透透气。</small>
<small>在城市里待久了,烦。</small>
<small>今天的片子,除了两张还算可取外,其他的都废了。尼若在昨天发的图片里写了评论,她说她喜欢第二幅图的眼神,我们俩感觉一样。那几幅照片,除了那张黑白的人像有些张力外,其他的都是风光、光影,自我感觉还不错。其他博友都在称赞我风光拍得好,只有尼若看上了那张黑白的人像。当初拍的时候我就被那个老人的眼神感动了,一直藏在电脑里不敢动它,怕自己沉不下来,匆匆处理会毁了那张片子。现在想来距离拍的时间都一年多了,老人的样子依然记得很清楚。</small>
<small><strong>二〇〇六年五月七日</strong></small>
<small>第一次在电话里听到尼若的声音,感觉很温柔。</small>
<small>我们聊了很久,很愉快。</small>
<small>从工作室出来已经六点,一辆破烂的牧马人打扮得花里胡哨,从大爷我的车边开过去了。我追上去拍了两张。开车的是个“80”后的小屁孩,打扮得跟鬼子进村一样。他也不在意路人的侧目,嚣张地按着喇叭,旁若无人,仿佛街道是他家后院。</small>
<small>颈椎又开始不舒服,我老想吐。希望帆能在家陪我,但她说约好朋友去酒吧,还是出去了。我们俩年龄相差太大,她年轻,贪玩,我能理解。随便吃了点东西,我想找个人说说话,又打了尼若的电话。她在值班,正好没事。她说她今天做了个手术,是个五岁小孩,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很成功。她在电话里笑着,很开心。</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