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五台山辩论(1 / 2)

<small>学者在自己的家乡,不如在外地更受尊敬;珠宝到处被人珍视,在海岛上算得了什么?</small>

<small class="right">——《萨迦格言》</small>

按照班智达的遗愿,八思巴20岁那年就该受比丘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佛法弟子。如果没有中途突变,他此刻应该在萨迦受戒。但他自从追随忽必烈后,之前一直驻守在云南,大军随时会被调遣到不知何地去,这件事便缓了下来。到了抚州草原后,总算是安定下来了,八思巴便开始筹划自己的比丘戒。

萨迦路途遥远,需用一年半时间才能到达,此刻启程已来不及,所以他打算在汉地的寺庙受戒。

正当八思巴斟酌着请哪些大德高僧来主持时,不想一粧突发事件又将他的受戒仪式拖延了下来。

赋闲在草原上忙于营造都城的忽必烈突然收到蒙哥汗的命令,不是调遣他带兵打仗,也不是进一步削夺他的权力,而是给了他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任务:主持佛道两教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

这桩公案从何说起呢?

《老子化胡经》是一本很小的册子,从晋代时开始流传,依托《史记》中所载老子出关后不知所踪,续写了老子当年是向西出关,过西域到了天竺,将他的教化传与佛陀。以此证明佛教是从道教中化出,道教高于佛教。令佛教子弟难堪的是,书中煞有介事地描绘了老子之精传入佛陀母亲的口,后来便孕育了佛陀。

这种无端的中伤之语令佛教子弟义愤填膺。

当时,佛道之间势同水火,激烈的佛道之争,便具体落在了争论这本书的真伪上。

既是蒙哥汗的命令,忽必烈自然不敢怠慢。他所在的抚州离佛教名山五台山非常近,于是忽必烈就将这场对佛道来说异常重要的辩论放在了五台山。

公元1254年,八思巴20岁那年的秋天,他中断了正在筹划的比丘戒,随着忽必烈一行来到五台山。如此重要的辩论,佛道双方均不遗余力地请了各自教派中最德高望重者参与。佛教方面,蒙哥汗派来了他拜为国师的克什米尔僧人那摩,忽必烈这边自然由八思巴领军。还请了西蕃国师,河西国师,外五路僧,大理国师,汉地燕京圆福寺长老、奉先寺长老等300人。道教方面亦是声势浩大,派了张真人等200余人。此外,忽必烈还命手下汉人谋士姚枢、窦汉卿等担任证义,即辩论的见证人。

邀请函似雪片般飞出,五台山的忽必烈行宫里每日驿差络绎不绝。双方加起来共500多人,在短短一个来月里陆陆续续来到五台山,使得这座佛教名山空前热闹。作为东道主身边的佛教代表,八思巴忙碌地接待着各地到来的名僧,每日忙得脚不沽地。

佛道虽然各自来了两三百号人,但真正上场辩论的却不能有那么多。最后商定:佛与道各出17人参与辩论。两边自然派出最强阵容。佛教这边以20岁的八思巴最为年轻,站在一群须眉老僧身边却是沉稳妥当对答如流。辩论的前几天,辩论队员们整日凑在一处商议,连吃饭睡觉都在一起。这般相处几天下来,众僧皆对才思敏捷的八思巴佩服至极,连最为傲气的蒙哥汗国师那摩都对他另眼相看。

辩论会前一天,行宫里早已布置好了辩论会场,人人紧绷着脸神情肃穆,紧张的气氛笼罩了整座五台山。最无所事事的旁观者如我,也不由得手心冒汗呼吸紧促。

八思巴在自己屋内喂我喝完牛奶,掏出帕子将我嘴角的奶沫儿抹去,看着我温润浅笑:“蓝迦,走,我们去爬山。”

我吃得太饱,被他这样一吓,打起嗝来:“你……你……明天就要正式辩论了,别人……别人都在紧张地准备,你怎么还有闲情逸趣爬山啊?”

他看我连连打嗝,忍俊不禁,抚着我的背为我顺气:“正因为明日要辩论了,所以就更需要出去走走,放松一下。”他神情轻松,仿佛明日根本不存在一场生死之战,慢悠悠说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从北魏时期即建有佛寺,唐代更是达到鼎盛。萨迦派主要供奉文殊菩萨,我自从来到五台山便一直想朝拜,却一直耽搁下来。今日,必不能放过这个朝拜的好机会。”

八思巴不让随从跟着,只是怀抱着我徐徐攀登五台山最秀丽的山峰——中台翠岩峰。我几次提出自己走,他却不愿累着我有些障碍的后腿,坚持一路都抱着我。我躺在他怀中,他略有些急促的心跳像烧红的炭一般灼着我周身。我不是第一次跟他贴得如此近,可这次为何会有如此异样的感觉?察必说我春心在动,我突然明白,我已找不到借口反驳了。

那一日,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怡人。拾阶而上,两旁松柏参天,翠竹轻拂。

玲珑的亭阁在不甚陡峭的山体中时隐时现,意境幽邃。一路上,他对着我谈笑风生,自信开朗的笑容始终挂在嘴角。若是没有对第二天的担忧,这一趟五台之行,堪称是我与他最惬意的一次观光之旅。

晚上他在油灯前奋笔疾书,我本以为他在写明日辩论的要点,便静静地卧在他书桌上不打扰他。写完后他复读一遍,微笑着递到我面前。我读后呆住了,居然是一首咏颂五台山的诗歌,他居然还有闲情写诗!看着他气定神闲,浓眉大眼间是风轻云淡的疏阔,我是又好气又好笑。那一夜他安睡到天明,反而是我,担了一夜的心,为他捏的汗似乎怎样都擦不尽。

后世之人将这首藏文诗翻译成了汉文,这就是《在五台山赞颂文殊菩萨》。

如须弥山王的五台山,基座像黄金大地牢固,五峰突兀精心巧安排;中台如雄狮发怒逞威,山崖像白莲一般洁白;东台如同象王的顶髻,草木像苍穹一样深邃;南台如同骏马卧原野,金色花朵放射出异彩;西台如孔雀翩翩起舞,向大地闪耀月莲之光;北台如大鹏展开双翼,布满绿玉一般的大树。

辩论那一日秋阳高照,五台山独特的五座山峰在阳光照耀下苍翠巍峨。辩论放在台怀镇的文殊院中。佛道两派五百多人,还有忽必烈的众多官员们,将整个大殿挤得水泄不通。我捻了个隐身诀,藏在大殿前方的佛台上焦急地观战。

佛道双方分坐两侧,中间最显赫的卡垫上坐着本次辩论的主持兼裁判——忽必烈。辩论开始前,忽必烈宣布:按照天竺教派辩论习俗,失败一方要向获胜一方进献花环,并接受对方的教义。

两方自然都同意。

辩论初始,辩的是些汉文的经典佛经,八思巴对汉文不熟悉,所以并未发言。双方唇枪舌剑了一轮后,道士们提出《史记》为《老子化胡经》的依据。盘腿坐在蒲团上的八思巴似是第一次听到这书的名字,站起身谦虚地请教:“我乃藏人,请恕我对汉文典籍不熟悉。请教道兄,《老子化胡经》,此谓何书?”

道教主辩张真人捻着山羊胡鬚,鼻孔朝天地看着比自己年轻三十多岁的八思巴,眼露不屑:“吐蕃的八思巴佛爷的智慧之名连汉地都有所闻,没想到却是徒有虚名,竟然连赫赫有名的《老子化胡经》都没听说过。这可是前代帝王之书啊。”

坐在上首的裁判官忽必烈听道教一方这么轻视八思巴,嗯哼一声,语气里有些不满:“今天论的是这书中的教法,何必攀附前代帝王为此增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