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安澜(1 / 2)

不朽 都广建木 2891 字 2023-01-0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孟春之月,虽然西荒大部分地区仍旧冰天雪地,但辋川海畔却已开始冰消雪融。

花了大半年时间终于稳定了西荒,并且重新完成了分封。

王将西荒不少对国君非常有威胁的贵族和公族分封于西荒,国君们也乐得威胁远去,同意提供大量的支援,比如人口。

随着一个个方国的建立,山东九州,尤其是冀州的许多氓庶被迁徙至西荒,再加上西荒本地的人口,足够抵御龙伯南下。

王师也准备班师回朝了,再不回去后方就要完全失控了。

在王师忙碌着班师回朝的准备工作时辛筝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留书数封,乘船远去。

第一封留书是给王的,用词非常谦卑与体贴,向王表示,听说西荒南部不曾有人族探索过的雨林里有几千年前战败后南遁的一支龙伯建立的国度,她自请去为王打探一下情况。

因着从陆路上走得翻过雪山、戈壁以及高原才能抵达南方的雨林,需要耗费的时间委实长了点,所以她决定先走海路跑到西荒的南方海岸找个地方登陆,直接钻雨林。

归期不定,勿念。

王看完后拿着留书沉默了好一会才叹道:“她终是不信我。”

第二封是给君离的,辛筝只带走了一部分的书,大部分的书还是留了下来,一方面是船只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怕有个万一,书就全沉海里了。剩下的大部分书,辛筝托君离带去冀州交给骊嫘,剩下的骊嫘会处理。

第三封是给安澜的,与其说是书信,不如说是一份长得惊人的书单,本身就足以凑成书的书单。

与望舒还在一起时辛筝要求望舒写了一份高度凝练的学习书单,再与曾经青婧给她的书单进行对比互补,将重复的删掉,写了一份新的书单,一共七千多部书。

虽然里头有不少元洲根本找不到的长族典籍,但大部分还是元洲能够找到的,辛筝将之当做了给安澜的功课,看一部写一篇心得,日后蒲阪再见要检查的。

看不完没关系,这么多书除非是青婧和望舒那类,不然看到须发皆白都看不完。但安澜是龙伯,有生之年肯定看得完。

安澜看完了足够让自己看到成年,也可能成年了都看不完的书单,问君离:“辛侯为什么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出海也不肯走陆路回蒲阪?”

君离诧异了下,这孩子确实敏锐。

在辋川海内坐船还好,辋川海是内海,也是大湖,风平浪静,只要不是运气太坏,掌舵得想不开,很难沉船。

离开了陆地,沉船率可以说翻着跟头往上涨。

辛筝既然决定出海,肯定会带上最好的船员,但考虑到海上的风浪,准备得再充足也怕万一。

君离想了想,委婉的回答:“她在冀州的仇家有点多。”

安澜仍旧眨着疑惑的浅褐色眸子看着君离。

君离想了想安澜的年纪和出身,不一定清楚山东九州的情况,便道:“从西荒回蒲阪,若不走海路,是要经过冀州的。”

九河走廊一端是西荒,另一端是冀州。

不走九河走廊也行,但得翻天山和宁州西部的群山,比走海路更想不开。

孟春下旬,王师终于拔营离开金乌城,乘船前往辋川海的东海岸,上岸后经望乡、九河走廊至冀州凤鸣原的九阙山祭祀祖庙。

祖庙乃人族重地,自古以来便只有人族有资格进,古早的时候只要是人族都有资格进祖庙祭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入祖庙祭祀已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氓庶与底层贵族皆无资格告祭,后者最多跟着上位者以添头的身份进去陪祭,即便如此也必须是与王侯们关系近的底层贵族才行。

九阙山虽大,却也塞不下整个王师,因而王师驻扎在山脚的轵邑,王带着公卿贵族还有收到消息前来表忠心或是表示无意为敌的诸侯们前往九阙山。

趁着还没出发,君离抓紧时间将辛筝托付自己的典籍收拾了下拉出了营地。

典籍委实有点多,最先出门的大车都走出去两三里了,车队愣是没走完。

安澜听到消息都跑来凑热闹表示要一起出门,每天都在军营里实在是太无聊了,她要一起出门转转。

君离也觉得将一个孩子成天拘在军营里有点可怜,便同意了,不过——

“你不换身衣裳吗?”

安澜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黑色的直裾深衣,衣襟袖口肩膀后背下裳绣着身披红色烈焰的黑色三足乌,很正常啊,她这几个月一直都是这么穿的。

君离道:“烈焰金乌乃太昊氏的图腾,西荒曾水淹凤鸣原。”

安澜闻言愣了下,想了想,还是道:“不换,就这么穿。”

君离闻言也怔了下,但略加思索便明白了安澜为何如此。

安澜从离开雪国踏入太昊国境内起就一直穿着太昊氏的烈焰金乌纹服饰。

氏族的图腾是不能随便用的,她这么穿,别人一看便明白她是太昊琰的子孙,这也使得她一个异族在金乌城得到了很多方便。

离了西荒就不穿了,未免太过功利,西荒方面若是知道了必定不喜,而在山东九州方面....太昊琰的子孙很讨人厌,异族的身份难道就不受歧视了?

想明白了,君离便没再劝说什么。

炎帝的帝陵在九阙山,因而炎帝去世后,太昊氏的重心向西荒迁徙,但当时的族长却自请留在了轵邑为炎帝守陵,在青帝迁都后,她的子孙世代担任轵邑的城主。

太昊乃是炎帝嫡长,不管轵邑的城主心里怎么看待前不久淹了凤鸣原的太昊氏,为了避免麻烦上身,都不会让一名太昊琰的子孙在自己的地盘有个三长两短。

当最后一辆大车终于出门,君离这才牵着安澜离开。

骊嫘暂时还在辛原来凤鸣原的路上,而这一路上不少国族正乱着,但轵邑有辛筝的据点,只要将典籍放在据点里,待骊嫘来了,自会处理。

人族有许多的古城,轵邑无疑是其中最古老的古城之一,也是人族有信史可载的第一座都城,炎帝带着先民东迁后定都于此。

哪怕后来青帝迁都宁州,轵邑不再是帝国政治中心,也仍保留着崇高的地位,十巫之一的巫即殿在这里,人族神圣的祖庙也在这里。

巫即殿保留着人族所有的历史,也是全人族历史的史官。

祖庙祭祀者人族建立起来所有的先贤。

悠久的历史,崇高的地位,这一切使得轵邑的画风格外的不同。

在这座城中能够找到帝国建立至今时兴过的所有建筑风格,以及庞大的规模。

轵邑大部分时候人口都超过四十万,而其中超过一半并非原住民。

巫即殿有着人族最多的书,除了一些机密的东西,巫即殿并不介意别的典籍内容外传。

在这个出身不够高,哪怕想读书都找不到书可以看的世道,巫即殿无疑如同黑夜中的灯塔。

随着私学的兴起,轵邑更是变成了帝国私学最多的城邑,一条街上至少能看到两家私学。

无数志在天下的年轻人变卖家产不远千里万里前来轵邑求学,光是靠为这些外来者提供服务便养活了轵邑的原住民。

百家学说的门人弟子们在这座城中也是最为和睦的。

早年因为学说分歧每天打架超过百起,天天死人,最后惹得巫即和轵邑大夫都忍无可忍,颁布禁令:再打架就禁止参与的学说再在城中讲学。

头可断,血可流,讲学绝不能被禁。

百家顿时消停了,从一言不合武力说服变成了单纯的唇枪舌战。

安澜跟着君离寻到要找的地方时,一路上遇到了十几起学子当街骂战。猪狗禽兽不绝于耳,最难得的是,都骂成这样了,居然都没动手。

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澜与君离不止听到骂战双方最后约定出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