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知道王粲性子急,但他毕竟是世家子弟,说话知道分寸,如此严厉的指责绝不多见。看来尚书台对枢密院有意见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要急,慢慢说。”孙策提起案上的茶壶,为王粲倒了一杯茶。
王粲受到鼓励,脸上泛起激动的微红。他双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又品了品,借着这个机会调整了一下情绪,让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兴奋。只是他微微颤抖的双手不听使唤,早就暴露了他的内心。
“陛下垂拱而治,放手诸公,所着意者唯祀与戎,即使是戎事,陛下也不揽权,而是付之枢密院,有上古圣君遗风,臣等深为敬佩。只可惜枢密院所作所为,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实在令人扼腕。臣忝为陛下心腹,托以重任,虽不合同僚之谊,亦不得不言。”
孙策微微颌首,示意王粲继续,心里却有些莫名的不安。王粲如此慎重,还特地准备了开场白,说明问题很严重。枢密院的事由朱儁主持,一向很顺畅,突然冒出这么多事,究竟是他平时太疏忽,没有发觉枢密院的问题,还是王粲捕风捉影,夸大其辞?
王粲的指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枢密院自成体系,自以为诸部之首,不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即使是尚书台转过去的公文,他们也很少给出回复,追得紧了,他们就说,这件事我们直接向陛下汇报了,你们毋须多问。可是就王粲所知,有不少事,枢密院根本没有向皇帝报告,自己处理了。
二是枢密院经费开支不明,不少人生活奢侈,明显超出其官俸收入,有明显的贪腐嫌疑。军费开支耗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透明的,如果有人从中做手脚,哪怕是刮一点油水,数量都会非常惊人。最近军费开支连续飚升,是财政赤字的主要因素,这些钱是花在了前线将士身上,还是被某些人贪墨了,谁也不说清楚。但枢密院的出格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百姓的拥军热情受到了伤害。
孙策不置可否,随即又问起路粹转送枢密院公文的事。
王粲说,路粹转送的公文是真是假,只有路粹本人清楚。按正常程序,尚书台转到其他部门的公文是要记录在案上的,还要有对应部门的回执,唯独枢密院不然。有的公文,他们给回执。有的公文,他们根本不给回执。如果没有回执,而路粹本人又不承认,有没有这份公文,就只有相关的人员自己清楚了。
孙策很惊讶。“你们转送枢密院的公文没有回执?”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的确有,臣本人就经历过。有人到宫门上书,说有士卒休沐归乡时伤人,臣正好经过,便接了文书,转交枢密院。枢密院的吏员说,这种事太小,当地就可以处理,非要闹到宫门上书,分明是有人故意生事,不肯给回执,说是若一定要回执,他们就不接这份公文。”
孙策点点头。“你回去写一份详细的说明,明天呈上来。”
王粲躬身领命。他记忆力极好,普通的事都能经年不忘,更别说这样的事。
——
王粲离开之后,孙策独自在殿中坐了很久。
如果王粲的指控属实,那枢密院的问题就大了,大得让他无法接受。
这才几年,枢密院就腐化了?
枢密院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也能搞出这么多事,那远离他视线的各部又是什么样子?
他不敢想。
虽然对王粲的指控并未全采信,但孙策相信王粲所言必然有一部分属实,否则王粲就是诬陷枢密院,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不会这么干。
放权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一点孙策早就有心理准备,但不良后果来得这么快,这么严重,还是让他很惊讶,甚至很失望,很愤怒。
如果王粲所言大部属实,不仅枢密院有问题,负有监察之责的军情处难辞其咎,而负责京师治安的司隶校尉有失责之嫌,风闻上奏的御史同样成了摆设。
这个后果太严重了。
孙策起身,叫来郭武,让他去通知当值的侍从,他要出宫一趟,亲眼看看枢密院在宫外的表现,看看枢密院的官员们是不是像王粲说的那样生活奢侈腐化,看看百姓是不是对军中将士敢怒不敢言。
郭武很快召集了相关的人员,孙策也换上了便装,悄悄地出了行宫。
孙策刚刚出宫,刘晔匆匆来到偏殿,手里拿着两份公文。见天子不在,以为是下班了,转身又去后宫请见,一问才知道天子也没回后宫。至于去了哪儿,谁也不知道。
刘晔大吃一惊,连忙返回军情处,找军师祭酒郭嘉。得知天子不在行宫,郭嘉也很诧异。正常情况下,这种事肯定会通知军情处,而且很可能要他陪同的。天子不声不响的出了宫,连军情处都没收到通知,这绝对是第一次。
他思索良久,对刘晔说道:“既然陛下不告诉我们,自然有他不告诉我们的理由。子扬,你也不用大惊小怪,且安心等着,明天再报便是。”
刘晔应了,拱手告辞。
喜欢策行三国请大家收藏:()策行三国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