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亡的消息传来时,孟昶正在扬州“烟雨阁”煮酒谈笑,随坐的除了唐糖、段思盈、留妍瞳外,余下几位便是唐糖的四个徒弟以及上官弧夫妇。上官弧与肖飞燕已经成家。
事情重大,王昭远亲自快马而来。
孟昶端着酒杯在半空,不知是惊还是喜,长久说不出话来。
宋之书已在扬州府任职,比之前稳重,但仍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哈哈,死的好,死的好。师公最强的对手死了,师公天下无敌。”
易登那几位跟着欢呼。
“很开心吗?”孟昶低沉的声音似乎含着悲痛。
唐糖眼一瞪,“不要胡闹。”
宋之书几人不敢再发出声音。
寂静很久,孟昶长叹口气,挥手道:“回金陵。”带着唐糖几人离开。
“师公好像对赵匡胤的死很不开心。”易登吐了下舌头道。
上官狐意味深长地道:“高手和高手之间有种奇妙的感情,都希望打败对方,却又希望永远打不败他。”
宋之书没听懂,问:“不可能永远没有胜负的。”
“不错。”上官狐道,“所以最终的胜者得到的没有胜利的快|感,只有失落。”
孟昶没有任何的快|感,只有浓重的失落压在心头。首先他承认自己知道赵匡胤会死,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所以失落。其次他承认自己希望打败赵匡胤,亲手打败他,但没想到还未打,他便离去,所以他失落。另外他承认自己赵匡胤活着,让他睁大双眼看着自己一统天下的威风,但这已不可能,所以他失落。
文武百官没人说话,因为皇上正在闭目沉思。毋昭裔用眼神提示小葱子招呼下皇上,谁知小葱子误会,大喊道:“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小葱子。”孟昶睁眼瞪着他。
“皇上,臣有奏。”毋昭裔忙出列。
哗啦啦,众臣纷纷出列道:“皇上,臣有奏。”
孟昶一翻白眼,“有奏就奏啊,一个个不说话,在哪想啥呢?”
毋昭裔奏道:“如今宋廷换主……”
“打住。”孟昶阻止道,“毋大人下面的话朕都知道,就直接说最后一句吧。”
毋昭裔摇摇头,笑道:“好吧。最后一句是:北伐大宋,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孟昶笑道:“毋大人的意思是众爱卿的意思吗?”
“臣等是这个意思。”李延厚等臣忙齐声道,唯赵普未附和。
孟昶看在眼里,笑问:“小普,你为何不说话。”
赵普犹豫下,道:“臣所想便是皇上所想。”
“哈哈。”孟昶大笑声,“好,小普,便由你说出朕之所想吧。”
赵普没有拒绝,朗声道:“不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宋廷换主,必然混乱。趁此机北上伐宋,必能一击便中,其实不然。首先我们来看看登基的皇上赵光义。他虽然没有其兄的風采,但常年在其兄身边,耳濡目染,在某些方面更优其兄。”
“昭远,是这样吗?”孟昶转而问王昭远。
王昭远点头道:“没错。论武,赵光义逊其兄;论文,赵光义逊其兄。但若论大局观,优其兄;论手段,优其兄。”
孟昶点点头,“小普,继续。”
赵普继续分析,“然后观其臣。经过这几年,赵匡胤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将大臣们的心牢牢拴在朝廷。赵光义登基,只是很轻松地从其兄手中拿过来而已,如同取物。所以大宋不会混乱。”
众臣点头。
“最后咱们来看大宋的策略。”赵普道,“听闻赵匡胤先南后北的建议遭到反对,为什么?因为我大蜀的强大让大宋畏惧。到了赵光义呢?他会吸取其兄的教训,先北后南,已得到大宋臣民的拥护。”
“如此一来,不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许多大臣道。
赵普摇摇头,“但赵光义不会马上付诸行动,因为他也怕咱大蜀,怕咱大蜀在这个时刻攻宋。怎么办呢?他便会布重兵在蜀宋边境,堤防咱们。若此时攻宋,即使取胜,也将损失惨重,有违皇上一贯方针。所以此时不是最佳时机。”
“那何时才是呢?”有大臣问。
“待他对我大蜀放松警惕,征伐北汉之时,才是我蜀军入宋的最佳时机。”赵普露出笑容。
又有大臣问:“赵大人怎能肯定他会伐北汉呢?若不伐,咱们岂不是要一直等着。”
“朕能肯定。”孟昶抢在前道,“朕不但能肯定他会伐汉,还能肯定这一天的到来不会超过两年。”
毋昭裔、李延厚愧疚地道:“是我等听闻赵匡胤归西,得意忘形,考虑不周全。皇上与赵大人说得在理,臣等信服。”
孟昶深舒口气,道:“那好,毋大人、李大人,你们与王朴、赵普、王昭远作具体部署。记住一条原则,所有的迹象都要表明我们没有攻宋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