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出来的道理都是经过时间实践论证的,邓爷爷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口中的道理不见得有多么华丽,但一定是最最普通、浅显和实用的。
唐锋在听之前就隐隐约约觉得墓碑老神仙和这个小山村恐怕有很大的渊源,他和陈紫川按照浮屠和尚的说法找到这裏就看见了这么一个小山村,而现在又听老人说在守着一个魂,这个魂是不是就是墓碑老神仙呢?
老人说,知道唐锋他们要来,今日刻意地等在这裏。
唐锋心裏一惊,瞬间就明白过来,这些人就是认识墓碑老神仙的。
老人颤颤巍巍站起来,手里的土烟还在冒着徐徐青烟,他手指着一个方向说道:“那是我们的一片坟场,裏面最不起眼,最破败的小土包就是墓碑先生的坟墓。据我们的长辈说,墓碑先生死的时候刻意不让后人给他建好的坟墓,只是希望化作黄土,后来我们就按照他老人家的说法,没有刻意地弄,简简单单,多年风吹雨打,早就看不出模样,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加一次黄土,渐渐地那里就成了小土坡。”
老人说着说着就老泪纵横,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对情谊的看重不单单是抛头颅洒热血,还有一种浸透入骨子里的地方思想——认根。
俗话说,落叶归根,人要有根才能归,那些叫嚷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园的王八蛋死了都进不了祖坟,他们一辈子就只配给别人提鞋。
这裏显然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至少上百年的时间不会变,灵气十足,郁郁葱葱的树林并不遮挡阳光,在森林里洒下的这一片光阴很适合地照亮了整个山村,特别是那一片坟场。
经过一番了解,唐锋惊讶地发现从这个小地方走出去的大人物委实不少,有几个人的名字更是出现在了人大会或者政协会里!
如果不是墓碑老神仙安葬在这裏,唐锋很难理解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现,一个村子走出了人才,可是山村仍然是山村,依然是老样子,一样的贫穷和落后。
现在唐锋明白了,是认根,有墓碑先生在的地方才是他们的根!
老人蹒跚着带着唐锋和陈紫川到了坟场,其实坟场距离村子中央并不远,也就七八十米,可是老人却走得认认真真,异常艰辛,这个将要迈入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杵着一根拐棍,走起路来好像随时可能倒下一样,却不要任何的搀扶,步步艰辛,却怡然自得。
站在墓碑老神仙坟前,唐锋感慨万千,一句话没有说,却发现眼泪竟无声地流了出来,两道泪痕浸湿了脸颊。
唐锋扭头看了看陈紫川,好不到哪儿去,这个坚强的女人此刻也落泪了,不过她的泪水里包含的东西肯定要比唐锋多一些,因为唐锋在局里,她在局外,有一种从来不说却时时刻刻存在的委屈。
老人轻叹一声:“老祖宗,孩子们回来看你了。”
呜呜不成声,老人竟如同一个孩童一样哭泣起来,那啜泣的声音听在心裏,没有伤心,反而一片安详。
唐锋和陈紫川动手,给墓碑老神仙上香,把礼数都做了一遍,这个过程很长,一点儿也不像现在年轻人给先人上香时候的敷衍与草率,整个过程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
村子里的人都围在坟场周围,他们这群人里多半都是老人、小孩和妇人,他们的眼神很干净,没有中国老百姓看热闹的神态,没有不明真相群众围观的心态,看着看着,也跟着落泪了。
唐锋伸手在一个三四岁小女孩的脸上擦了擦眼泪,轻声道:“小妹妹,别哭,等你以后有出息了,记得每年回来给老先生上坟就行了。”
心智未开的小女孩竟郑重地点点头,稚气未消的脸上没有哪怕一丝敷衍。
唐锋终于看得怔住了,他心中大叹,这就是墓碑老神仙的功德啊,一个伛偻着为王公贵族,为穷苦人民雕刻过墓碑、叱咤过风云、在那个年代赫赫扬名的墓碑老先生!
八十九岁的老人拉着唐锋和陈紫川的手回光返照般红光满面地说道:“能够等到今天实属不易,你们都是墓碑老先生的希望,你们要好好活着。我留着一口气就是等着你们,要不然早就去看见老哥哥了,记得带话给小唐和小和尚,告诉他们,这裏永远是他们的家,一定要记得回来看看,你们在外面遇到什么困难,就找找村子里的熟人,能帮的都得帮……这些话说完,我也该去了,下辈子还做村子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