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关于米波雷达,卢嘉栋自从进入到这个实验室里,已经提了整整三次,如果第一次第二次是一种无心之举,那么刚刚所说的这一次就值得人深思了,童文烈和宋晓旭都是头脑聪慧之辈,
自然能听得明白卢嘉栋话中的含义,特别是宋晓旭,他本身就是军工电子和雷达方面的专家,再加上一段时间对反隐身技术的探索以及卢嘉栋那句在“波长上下下功夫”的提醒,眼睛顿时一亮,不禁难以置信的叫道:
“米波雷达?难道米波雷达就能对隐身目标实施探测?”
童文烈也是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甚是疑惑的皱眉说道:“是呀,米波雷达探测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反应速度慢,已经逐步被新一代短波雷达所淘汰,就算有所应用,也大部分部署在二线部队,就是这样一种低端产品,怎么可能应对得了隐形飞机这种跨时代意义上新式装备?”
童文烈不愧是防空导弹系统的专家,对于相关雷达也是掌握的及其精熟,而他所说的也并没有错,米波雷达作为第一代雷达,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不过随着电子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米波雷达精度低,易干扰,体型大等缺点便暴露无遗,
很难与精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以及机动性更好的短波雷达相抗衡,也正因为如此,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不少国家都把米波雷达淘汰,换上技术能行更好的短波雷达,所以在当下米波雷达早已成为一种落后的代名词,淘汰报废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又怎么可能成为隐形目标的首选体制呢?
正因为如此,童文烈简直不敢相信,本着对项目高度负责的态度,他直截了当的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坐在一旁的宋晓旭再瞧了瞧身边的童文烈,又看了看对面的卢嘉栋,缓缓的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童文烈的看法.........
对于童文烈与宋晓旭的反应,卢嘉栋并没有感到意外,在对隐身战机了解还未透彻的当下,说一款即将被时代淘汰的老式雷达,能够对付世界军工技术最顶尖的隐身战机,任谁听起来都跟笑话差不多,这就好比用20世纪30年代的福特汽车,跟21世纪的玛莎拉蒂飙车一样,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卢嘉栋只是笑了笑,并没有一味的把自己的观点进行强行灌输,正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即便卢嘉栋把东西强行施加给他人,效果也不会很好,毕竟武器装备的发展靠的是众人的齐心协力,
而不是他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虽然在某些方面他依靠穿越者的身份,能提出一些先见之明,但充其量也不过是让武器装备的发展少走一些弯路,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像童文烈、宋晓旭这样基础扎实,学术严谨的军工专家去研究和创造........
因此卢嘉栋更希望他们能够掌握核心的原理以便日后创造,而不是知道结果,只会闷头制造,所以卢嘉栋并没有着急解释,而是抽出一张纸,在上面刷刷点点画了几个数值列表,随后又拿起一旁比例不太协调的f—117模型,看了一眼面前的两个人说道:
“知不知道什么是雷达威力?”
“雷达威力是指雷达在设定条件下检测到目标的最大距离,它是衡量雷达性能的最基本指标!”
这个雷达学内最基本的原理显然难不住宋晓旭,几乎是张口即来,而这也让卢嘉栋点头说道:
“说得没错,雷达威力就是检测雷达探测距离的基本指标,这里的设定条件主要指雷达的工作模式、发现目标的检测概率、虚警概率,目标的雷达探测反射面积:即rcs值,以及该数值的起伏特性,雷达的作用距离主要取决于发射功率、接收天线孔径和发射天线增益,其基本公式是...........”
说着卢嘉栋在纸上快速写下一个数学方程公式,一旁的宋晓旭看到这个公式后,沉静的目光中忽然泛起一丝为不可查的波澜,似乎是想到什么,就好像是触碰到阻拦他的窗户纸,已经隐隐的看到其上模糊的硕果,然而却始终无法突破,不由得皱起眉头,一边沉思,一边听着卢嘉栋的讲述: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知,雷达威力与目标类型设定有关。早期预警雷达多以rcs值在50平方以上的大型轰炸机类型目标,以及rcs值在3~5平方的中小型战斗机为设计参照;
不过当下我们所研制的雷达,增加了隐身目标以及巡航导弹等小型化,甚至微型化目标的探测功能,所以我们的参考数值也会相应降低,最起码rcs值在1平方米,甚至还要低到0.1平方米以下,既然确定了理论方向,那剩下的就是要找,哪些方面是影响rcs值与探测距离的..........”
“雷达波波长!”没等卢嘉栋把话说完,宋晓旭眼睛便明亮起来,几乎脱口而出,不过旋即神情再次黯淡下来,落寞的摇了摇头:
“先前我也用这种方法坐过演算,可是到了论证波长与rcs值的关系时,却进行不下去了!”
“为什么?”卢嘉栋问。
“很简单,因为我们根本没有f—117雷达探测数据,不要求精确,只要一个大概就好,只可惜我们手头的资料根本查找不到,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