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大师的暗示(1 / 2)

超级优化 残剑 1597 字 4个月前

“群魔乱舞的日子,终究是会过去的,社会就是在不断的进步的,即便是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也无法掩埋历史的真相。”闻禅大师只是面带微笑的笑了笑,随即说出一句看似略有深意的话来。

张无风心中隐约有一定的推测,却没有说出来,只是随意的点了点头。

“这是一个什么都相信科学解释的年代,即便是科学很多东西都无法解释,人们也依然要刻意的去追求一个科学的解释,以麻痹自我。

就好像一直被佛门称为至宝的舍利子,现代人都说这是结石,是火化没有完全的骨头渣子,是什么长期素食的结果。

这些说法其实也都是很荒唐的。在佛家人看来,所谓科学,就是以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去撒下的弥天的谎言。

按照这些说法,那人人都可以在离世之后出现舍利了,但是事实上,就算是佛门,除非是修持有一定能耐的高僧,一般都不会有舍利出现。

舍利现象其实是十分罕见的,不过这些年来,舍利现象倒是屡有出现,这算是比较欣慰的一件事。

1990年12月,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圆寂,火化后,人们在他的骨灰中捡到480颗彩色的、类似水晶体的硬物,有些还闪烁着钻石般的光亮。据辨认,这与我佛门珍宝舍利子毫无二致。

1993年5月7日晚,我国东北沈阳唯一藏传佛教喇嘛教实胜寺的79岁大经师召乌力吉大师,他感觉身体不适,想回原籍辽宁阜新一趟,不料,寺里派人刚送他到沈阳火车站,他便悄然圆寂。大师的遗体是送到沈阳文官屯殡仪馆火化的。火化后,在他的骨灰中发现红、绿、黄、黑、白等多色珍贵结晶体舍利子数十枚,大的如黄豆,小的似米粒,这也是大师圆寂留下的珍贵舍利。

这样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这些都说明,舍利子是真实存在的,没有那么神话,但是也不是像科学所说的那样,是结石之类的东西。

舍利子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的,这是事实。因为这种至宝只在佛教徒中见到,而从未在什么胆结石病人身上见到,它的各种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

学医的应该明白结石的外观以及物理性能。结石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易碎,所以可以用超声破碎石,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氧化物。

何况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佛门大师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非常惊人,数十到上万都有,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有那么多‘烧都烧不化的结石’的人,能活吗?

实际上,很多佛门大师是非常长寿的,一百岁以上,屡见不鲜,他们生前不仅健康,而且精神矍铄,圆寂之时,也没有任何异常不舒服之感,但是他们圆寂之后,却会有很多的舍利子。

还有说是吃斋之说,其实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的在家居士,往生焚化后也出现了五彩舍利子,而普通素食者,还有很多素食动物,他们有舍利吗?”

闻禅大师很是虔诚的说道。

张无风闻言深深的点了点头,确实,和这样的僧人说话,对方无论是知识面,还是见识层次,都非常博大,说话间旁征博引,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却例举充分论证清晰。

和这样的人说话,往往总如同聆听教诲一般,让人如沐春风,霍然顿悟。

……

“舍利方面,还有佛陀真身血舍利。

舍利是梵文,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火化时结成的结晶体,它作为佛教的圣物而受到尊崇。

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升起依赖心,甚至升起厌烦懈怠的心。《法华经》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供敬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乃至‘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如果我们至诚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证。《法华经》上佛自言:‘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并劝‘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隋朝时,天台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

闻禅大师的说法逐渐的高深了起来,张无风却也完全的听懂了,心中十分的受用。

倒不是说张无风由此有了信仰,而只是,因为对于这些东西的了解,张无风才可以更加的了解干坤石,干坤玉。

这个时候,张无风也才明白到,原来所谓的‘干坤玉’已经不单单的仅仅只是玉了。

可以说,这种东西已经脱离了玉的范畴了,达到了另外的一种境界和层次。

石头里生出来的是玉,人的骨头里生长出来的,是干坤石。

这种境界上的差距,已经到了一种让人震撼的地步了。

其实在知道了舍利子就是干坤石的时候,张无风心中已经有些了然,但是没有被人这样当面教导,张无风的感触也不深,毕竟没有亲身体会过,就算是说的再栩栩如生,那感觉也不会生动到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