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月二号,张无风让孙姗姗陪着孙微微等人一起去旅游玩乐了,而他自己,则是开车来到了潘家园。
潘家园这个地方,在北京还是非常出名的。潘家园并不是一家公园,而是一个旧货市场。它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潘家园桥西南,占地4.85万平方米。市场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餐饮服务区等六个经营区。主营古旧物品、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年成交额达数亿乃至数十亿元。市场拥有4000余家经营商户,经商人员近万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经营者来自北京以外的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维、蒙、朝鲜等十几个民族。市场形成于1992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
对于这个地方,张无风的了解还是非常透彻的,在教材延伸之中,张无风在考古方面的资料之中也找到过潘家园的相关材料,对于这么个地方也可为是熟悉之极。
十几年前,潘家园本是北京一个并不太知名的地方,近几年来随着潘家园古玩市场的红火,这裏便成了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园”之名家喻户晓。
潘家园位于朝阳西南部,临近劲松小区,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个小小的村落,当时被称为潘家窑。早年间在护城河东边有不少砖窑瓦场,潘家窑是其中的一家,因窑主姓潘,于是窑场以窑主的姓氏而得。据传这潘窑主是位山东济宁人,年过五旬,原是烧琉璃瓦出身。当初来到这裏,他本想开家烧制琉璃瓦的窑场,但烧了几次之后,便不再烧了,因为这裏的土质疏松,不宜烧制琉璃瓦,于是改烧小方砖。当时这一带有七八家砖窑,彼此竞争很激烈,潘窑主初来乍到,又是改行烧砖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弃,因为他看准了这裏临近京城,地理位置好。于是他私下里在各个窑场转了几天,回来后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砖的质量,二是在经营上下工夫。
首先他严格把好每一块砖的烧制环节,绝不偷工减料,所以烧出的砖成色好,光洁度高、硬度很强,不易破碎。同时在销售上,他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当时卖砖是以“丁”为单位,一“小丁”砖是二百块,一“大丁”砖是八百块,但他在码砖时,一“小丁”要码二百二十块,一“大丁”要码八百五十块——价格上与别的窑场差不多,可数量上却暗自比别人多了一些。同时又雇了三辆马车,凡买主在十里地之内的,一律免费送砖上门。一些买主在他这裏买了几次砖后,就发现他的砖不但质量好,而且数量比别的窑场多,还能免费送货,便经常来他这裏买,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裏买砖。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裏干活,车进车出的,很是热闹,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以后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裏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一大片居民区,并以“潘家窑”之名而称。但叫了没有多久,人们就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妓院叫“窑子”,所以就改为“潘家园”,这个“园”字,便是“家园”的意思,并将附近新修的道路称为潘家园路。后来在修建三环路时,在潘家园东侧修建了一座立交桥,便得名“潘家园桥”。
1992年以后,在这裏逐渐形成一个旧货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
而今,“潘家园”已不只是一个街道或一个地域的名称,几乎成为古玩市场的代名词。
……
张无风的车在市场门口的专门停车的地方停了下来,原本这裏停车有着很高昂的停车费,只是他的车上的车牌是非常厉害的军牌,再加上这种限量版的迈巴赫的车本身价值近千万,因此那些人反而不敢征收他的停车费了。
特别是那些工作人员在看到张无风的年龄之后,更是唯唯诺诺热情之极。
因为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这些人的眼睛都是很毒的,如果对于类似于张无风这样的人收取的费用太狠的话,结果只怕是会吃大亏,虽然说不是所有的‘二代’都不懂规矩,但是不能得罪的,自然不必为了这点停车费去得罪人。
“先生,您需要雇傭保镖吗?”一个停车的工作人员讨好的问道。
“不用了,我就到处转转,至于这停车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你们这裏也有你们这裏的规矩。”张无风倒是没有计较,挥退了那工作人员之后,便朝着熙熙攘攘的市场走了进去。
特别是这种节日的时候,这裏的气氛更是极为浓烈,而且摩肩接踵的人群,更是让人无法想象。
“这古玩市场,确实火暴。”张无风心中感慨,随即身边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内劲,避免一些摩擦和拥挤。
跟随着人流,张无风一路穿行,观看过很多小贩的摊位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大多都是一些仿造品,当然真东西也有,而且有部分是确确实实的可以‘捡漏’的,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张无风而言,却没有什么大的用处,所以他也没有出手。
一路走着,忽然,张无风的目光落在了远处的一处人迹稀少的摊位上,那里并不是一个摊位,而只是一块泛黄的破布摆在地上,一个穿着碎花格子棉絮的少女坐在那里,少女皮肤黝黑粗糙,脸上有着很多的痘痘存在,看起来面目有些狰狞,但是这个少女却给人一种温和贤淑、贤良淑德的感觉。
这是一个贫穷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