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军演震江南(1 / 1)

寒光一闪,鲜血飞溅,顷刻之间人头落地。“杀人了,不得了了,杀人了。”鲜血的刺激下,这些士卒一个个都是大喊大叫,眼中完全没有任何的军纪章程。李绩走上前从对方的怀中将印信收了回来。正在此时,一个身穿铠甲的将军快步走了出来,和之前这些士兵一样,他的身上也有浓郁的酒味。军中酗酒,当以军棍论处。只不过还没等李绩执行军法,对方已经先将大帽子扣了过来。“居然敢在军中杀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李绩身为军师将军,自然不可能和一个小小的统兵去较劲。只见旁边的亲随早已骂道:“大胆,军师将军在此,居然还敢无礼。”军师将军!众人顿时呆在原地。曹安民高台拜将的消息早已经传遍整个徐州。对于高层来说,这可能是原本政局中的一次新的洗牌。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来说,这不过就是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话。可如今,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大人物居然会出现在这里,而且还是这样的一个场合出现。“你……不可能,军师将军怎么可能是一个小白脸,你肯定是在骗我,可有凭证?”李绩将手中的金印举了起来:“此乃主公赐予我的印信,有印信为证,可算数?”这下,众人都知道踢到铁板上,一个个脸色惨白,面露死灰。谁能想到小小盱台会成为李绩上位之后的第一站,而且还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见面。“军……大人,饶命啊,饶命啊。”身为统兵将领,他们岂能不知军规为何物。若是别人前来,他还可能有活路。但眼前来的偏偏是李绩。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自己恐怕就是装上枪口,要被他用火烧了。“来人啊!”“在。”两个随从快速闪身出来。“身为主将,军中酗酒,该当重伐,判处五十军棍,革去军职,赶出军营。”再看其他人,完全一副死灰色。五十军棍,倒还是小事,大不了在床上趟个十天半个月,但革去军职。不单单自己要受影响,家族和亲人都要受到影响。按照徐州的法规,若是被革除军职,取消一切抚恤不说,每年的税赋翻倍。就算想要离开徐州,也必须先缴纳完一切的税赋,否则不许离开。“不要啊,军师,军师,我不敢了,不敢了啊。”两个亲随架着他快速来到辕门口,一棍棍军棍打下去,顿时是皮开肉绽。盱台的其他郡兵一个个也都是如履薄冰。李绩这第一棍杀威棒下来之后,众人都很清楚,接下来整个徐州数郡都跑不了。果然如同他们所想,李绩在盱台之后,陆陆续续走遍了整个徐州所有郡兵的驻扎之地。革职论处校尉级以上军官就多达几十人,被直接遣散回家的士兵更是多达千人。虽然事后,不少人都觉得李绩的做法有些太过分。但有曹安民在那替他撑腰,很快,这些反对的声音也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支部队,若是没有铁的纪律,就算由名将带领,也将会是一盘散沙。书房之内,曹安民、姚广孝、李绩和陈登四人聚在一起。一月奔波下来,李绩黑了,也瘦了,但整个人显得精神了不少。和之前相比,他的身上还真的有了一丝武人的气魄。这一月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让大家看在眼里,纵然是姚广孝和陈登也不得不佩服李绩的本领。自古以来,改革往往都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而李绩不畏艰险,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军队之中虽然被他革除了不少人,但同样,郡兵的战斗力也在与日俱增。只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他敢肯定,迟早有一日,郡兵的战斗力也会丝毫不弱于其他诸侯之军,甚至不弱于北府军这些作战士卒。“诸位,我欲帅大军取青州之地,但又怕九江的刘表和孙策来袭,当日李绩曾向我进言,威慑两路诸侯,让他们心中胆寒,故而不敢生乱。不知二位先生意下如何?”姚广孝和陈登对视一眼,眼中尽是惊讶的神色。震慑!这个话说得简单,但做又该如何做到呢?要知道刘表和孙策那可不是袁谭这样的世家子弟,他们可是实打实的乱世枭雄。刘表能够以单骑入荆州,联合四大家族,扶持自己坐稳这个宝座,纵然文功武略一般,但他在政治上的本事绝对是堪比曹操这样的绝世枭雄。反观孙策,继承了父亲的勇武,同时也有比父亲更强的睿智。数年之内,一鼓作气打下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如今又得到了九江和庐江这淮南之地,实力更加强大。想要让他们两家诸侯恐惧,震慑。这需要什么样的实力才能够办到?“想要震慑他们,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吧。”“是啊,刘表好办,但孙策勇猛无比,想让他感觉到害怕,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姚广孝和陈登二人都默不作声,一时间他们都在思考该如何做,才能够让他感觉到害怕。“主公,二位,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初来乍到的李绩忽然说道。“幕府议事,想说就说,无需太过谨慎。”李绩点点头看着其他二人淡淡说道:“震慑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武力。直接进攻我们无法办到,但却可以以武力去震慑,以武力去威胁。在下认为,我们可以请孙刘两家各派使者前来徐州,我们可以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让他们知道我们徐州是不可战胜的。此计,纵然无法永久威胁他们,但也可以起一时的作用。”阅兵!军演!曹安民都有些目瞪口呆,毕竟这种东西只出现在后世,却没想到,在汉末,李绩就已经想到。纵然这个时代,没有大炮,也没有飞机,但这个时代有骑兵,有箭矢,同样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好,就这个办法,马上派出使臣前往荆州和江东,面见刘表孙策,请两家使者前来徐州,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