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据点(2 / 2)

吃饭穿衣 樱井木木子 1798 字 2023-01-01

如果革命军不管不顾,全力以赴都在追击马塬上,这时候他们早跟马塬的主战部队打了好几仗了,哪里容得马塬逃出陇西县?

革命军的机动能力非常差,不善于旷野流动作战,他们只能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向前推进。每到一处,休整安置停当,保证了后援道路畅通无阻的前提下,才会再次向前推进。

来到了何家堡,明明看到了两侧山上的据点,革命军怎会置之不理,穿过之后让敌人断了自己后路?

或者说,革命军意在尽快拿下兰州的话,他们根本不会兵分两路。

革命军这时候,可以集中一切优势兵力,从北路比较好走的大道一直向西。

等到拿下兰州后,再回过头来收拾其他沿途各县。

那样的战术,不是不行,而是非常可行。

问题是,当今这个时代孤军深入必须具备最少两个条件:其一,机动灵活作战能力较强;其二,所到之处都能够提供所需的粮食补给,也就是“以战养战”能够生效。

第二条,在陇西以西这一带大致能够做到,这一带遭受战祸较少,生产破坏不厉害,相对于西北其他地方较为富足,以战养战不是不行。

当初,大顺军派贺锦西进时,谁给贺锦提供足量粮草?

还不是贺锦大军沿途自己解决粮食(就是劫掠和缴获),他们怎么能够拿下甘肃和青海?

对于第一条,如果革命军阵营中全部都是顺军的老营兵,完全可以胜任。老营兵数量有限,大量的作战人员还要靠革命军本身,他们的机动作战能力太弱,根本不适合长途奔袭和迂回作战。

因此,革命军只能是稳扎稳打了。

动用了两个连的兵力,将两名虎威炮抬到了被革命军夺下的据点处,另外一门虎威炮在山谷中作为掩护,革命军开始了三线平行推进,力求将何家堡所有据点拿下。

最东头的两个据点内就存放了大量的清水和粮食,看来马虎臣早就做好了跟革命军在何家堡一带做持久战的准备。

革命军之前还幻想着困死山上的甘凉军,不出三天山上人就会受冻挨饿。

如今看来,三天之后,受冻挨饿的可能是革命军,而不是甘凉军。

见到马虎臣布置的战场和据点如此精妙,苏横暗赞马虎臣是个人才。

如果把据点内的虎蹲炮和火铳换成革命军的虎威炮和秦岭一号,革命军仅靠目前的三千多主战部队,就能阻挡马虎臣的三万人马在何家堡东侧。

之前,常听姬国卿说火器多么多么重要,科技多么多么重要。

经过这几天的几场战斗,苏横算是领教了什么叫科技决定命运了。

在绝对领先的科技面前,什么战术、什么武功,都可以忽略不计。

苏横不知道的是,在另外一个历史的二百年后,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不都是西方列强几百或几千人,击溃甚至全歼清兵数万乃至十数万人?

苏横更不知道,在后世的二百多年后,八国联军是怎样戏谑大清的,大清的兵将,是如果在八国联军的火.枪火炮下被虐杀、无有还手之力。

苏横还不知道,姬国卿辛辛苦苦创建出来的革命军,却不将主要精力放置到革命军这里,而是把军事、侦察、募兵训练、后勤保障等都教给了他人,自己去负责什么通讯教育,为的就是尽量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兵工厂的燧发枪早就能够生产,姬国卿一直不让生产。原因除了弄不到足够的燧石外,什么定装金属壳子弹技术还非常不成熟。

即便是实验了两次新研制的金属壳子弹,姬国卿一直不满意,嘱咐董庭扬继续改进。

苏横心目中的科技,就是不厌其烦的摸索和实验。

他有时就纳闷,受到神仙指点的姬国卿,怎么会注重如此繁琐和蠢笨的方法呢?

苏横所不知道的是,科技的最重一项就是精益求精。

当然,改革创新更重要,而没有精湛的技术作为前提,谈什么改革创新?

很多的改革创新,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发现了弊端和不足,将之加以更改和替换之后,消除了弊端和不足,就成了改革和创新。

靠异想天开、突发奇想引发的改革创新,毕竟只占改革创新中的极少数。

再说,姬国卿为华夏科研中心提出的“异想天开、突发奇想”的点子多的是,每一个点子不经姬国卿提出,靠华夏科研中心那些人去摸索实验的话,不知道几十几百年后才能搞出来。

由于姬国卿提出点子跟督促华夏科研中心中不断实验摸索比起来还是太少,给苏横的印象就是姬国卿只知道让人自己去摸索实验。(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