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地不同于私人作坊发达的江南,在富豪遍地走的江南,只要有赚钱的产业,马上就会有大批的银钱投入进去。
而大明北地则不痛,特别是流贼起家之地——陕西。
在这场持续十几年的动乱中,陕西省无数士绅豪门粉身碎骨,他们数代积攒下的大批财产田地都化为乌有。
流贼们的破坏力十分地强大。
不管士绅大户们是在老家修筑坞堡死守,还是携带金银财宝,与家人就近逃入县城,最后还是难逃覆灭的下场。
在这种毁灭性的破坏下,陕西行省大户幸存下来的不到太平年间的五成,存活下来的也因为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而败落下来。
所谓的大户,他们主要依靠田地生财。
天灾人祸之下,赤地千里、野遗白骨,替他们创造财富的人除了逃荒就是加入流贼队伍,就算你有千倾田地,上哪找人耕种?
旱魃横行下,大部分田地一锄头下去,土壤瞬间成为粉末,这样的田地你就是播下种子,能有何收成?
正因为陕西大户数量锐减,所以指望民间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已经不太现实,官府就成了眼下西北地区唯一的投资者。
而四海商行的产业也基本集中在发达的江南地区,在稳定下来没几年的西北地区投资也不多,基本是以商业流通为主。
西北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起繁华的江南相差太多,而且有技术的工人也难找,这些都是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朱由检穿越过来以前,大明的官营企业还是相当少的,正统年间以后,私营作坊顺势而起,逐渐超越并取代了官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引领大明手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官营企业将会是推动大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朱由检会引导朝廷进行大量的投资,四海商行的各种产业就是明证。
要想让企业规模扩大,不断地将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上,大明的私营业主做的非常不好。
由于眼界所限,豪商大户们更热衷于将利润转化成银冬瓜和田地,然后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中悠然一生。
现在内帑和太仓都有了大把的银子,朱由检可不会像那些目光短浅的江南大户们一样,他不会任由这些银钱在库房中朽烂掉。
西北官府将会收到朝廷的大量拨款,用于支持本地的产业发展。
除了贪墨以外,这个过程中允许官员在产业投资方向上试错,只要能把资金投入到实践中去,亏了也不会受到责罚。
在朱由检的认知当中,官府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最佳方式。
投资失败并不可怕,肉烂在锅里。
失败并不代表财富凭空消失,而是意味着,资金从官府手里流入到了个人手中,而这些从中获得利益的个体,有了银钱之后就会消费,这就等于拉动了内需。
在和内阁诸臣详解了投资与需求、消费之间的关系后,有关发展西北经济的整体策略便订了下来,似懂非懂的阁臣们目送朱由检离去后,遂一边讨论,一边离开了皇宫。
当自家老爹在忙于国事时,已经放了暑假的朱慈烺却正在北城的闹市中闲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