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制度已经确定,可是要将他变成所有人都遵守的规矩,却并不是说定下来后,就能立刻实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还有起伏出现。
制度固然重要,可是它需要有适合运作的土壤,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个土壤的形成,至少要几十年时间。
后世中山先生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便是培养这个土壤的过程。
中国始终是个人治的社会,后世某位校长都下野了,可是依然能在老家操纵国家,王彦虽然交出了五忠军的指挥权,但是他在五忠军的影响力,起码要等一代人,才会慢慢消散。
王彦与文官集团达成妥协,用军队换取了武院祭酒一职,而他掌握了武院,等于又将了唐鲁一军,让他们很为难。
如果他们把挥下有潜力的军官推荐到武院来学习,那这些军官就成了王彦的门生,并且武学训导的也主要是五忠军系的将领,他们将人送到武院,等于是把人才送给王彦。
可要是他们不送,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在武院的培育下,朝廷直属的军队,战力和素质只会越来越高,而他们控制的军队,同朝廷控制的军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并且也留不住人才。
唐鲁见此便准备各自也办个武学,来培育他们的军官,但是却被内阁和议事堂双手否决。
文官集团越来越喜欢现在的政治环境,王彦已经交出兵权,他们自然便盯上了唐鲁,只要朝廷将兵权收上来,那今后就是他们说得算,就算今后皇帝要,他们也不会将兵权交出来。
在兵制改革通过之后,五忠军编成前后左右中五大禁军,直属于朝廷已经是必然。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是前,谁是后,谁是左,谁是右,谁又是中呢?
五忠军本就派系混杂,并非一路人,驻在扬州的刘顺仗着与王彦亲近,便写信给王彦,表示他知道自己不是最能打的,但是也不是最差得,中军他不想,但是怎么也别给个后军的称号,否则无法向属下交代。合肥的李过,也写信过来询问,言语间也不想要后军的番号。戴之藩则更明确一些,回顾了一下自身的功绩,王彦看他是想争一争中军的名号。
前后左右中,本来是因为五军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没想到下面的人这么在意,王彦随即下教谕,五忠军整编之后,各镇的番号不变,前后左右中只是任命各个都督,但即便如此,将领们也没安定下来。
明朝之前的五军都督府,只设左右都督,现在为了照顾五忠军各将的品级,也为了给唐鲁派系留下位子,朝廷对五军都督府的品级和官位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每府设大都督一人,为正一品,左右都督两人,为正二品,都督同知两人,从二品;都督佥事四人,为正三品。
平时五个大都督,五个左都督,五个右都督,都常驻南京,遥控统御天下的兵马,战时下派到各个战区,指挥战斗,并且原则上统领一个战区,或者一镇人马,不能超过五年时间,以此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形成军阀。
五军都督怎么排位,这对于王彦来说,也是个难题,王彦想了想,还是来一场秋操,来比一比为好。
这样既可以用秋操的名义,将几员将领叫来南京,到五军都督适应,也可让他们比一比,免得有人不服气。
只是这次秋操,除了各个将领带回来的人马参与之外,还有训练了三个月之久的武学子弟,也要漏一回脸。
(求订阅,求月票和推荐,感谢大家的支持)(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