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2章 一大难题(2 / 2)

从并不整齐断开的脖子处喷涌出的鲜血浸湿了街砖,夕阳浓重的余晕洒过来,现场翻涌着一股令人呕吐的气息。

但百姓们却是兴奋,他们黑压压地跪倒,感谢朝廷,感谢太子。

朱慈烺看得感慨,大明百姓要求并不高,只求一个温饱和安居。谁能为他们做到,谁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恩人。

除了死罪,剩下的流贼都被判以两到八年不等的徒刑。

血淋淋地人头在前,无人敢不从,尤其听到刑满之后能分到田地,家人也都可以随行、并能挣一点小钱时,流贼们对“法庭”的宣判就更是没有异议了。

“尔等罪行涛涛,按我大明律本应该是立斩不赦,但太子殿下悲天悯人,特给尔等一次生机,希望尔等能够体察太子殿下的仁厚之心,安心改造,早日成为良民。”冯厚敦高声宣导。

“我等绝不敢再叛……”

众流贼都是叩首。

贼首“没耳朵”没有被斩首,照朝廷规制,他会被押到京师,由朝廷处置。

宣判之后,官军将缴获的流贼财物,一两银子都不留,全部都分给了刘店镇的百姓。

对太子这项命令,众将都是惊讶,照惯例,这些财物属于是战利品,官军可以占有,并作为奖励发放给所有的参战士兵,以激励士兵们勇武向前。

拿出一部分抚恤百姓,并不是不可以,但不应该是全部。

再者,好像也不应该平分,从六十岁的老者到襁褓中的婴儿,从坐拥宅子的富商,到街头流浪的乞丐,皆是一样的待遇,这和官军过往的做法,完全不同。毕竟这些财物不可能是抢劫于街头的乞丐,大部分都应该是来自有钱有粮的富商之家,这么一均分下去,乞丐是高兴了,但那些富家岂不是要怨声载道?

众人的疑惑,朱慈烺心知肚明,但并不解释。

唯有吴甡张家玉等几个聪明人,看出了太子的用意。

京营是皇帝陛下的亲兵,有着独一无二的显赫地位,又是太子抚军,此番出京平乱,如果和普通官军一样,垂涎于一点的缴获,不肯拿出来分发给百姓,不但是自失身分,也会令天下人失望——太子胸襟不过如此,和总兵们也没什么区别。

太子此举,不止是赈济了百姓,更是提高了朝廷和太子本身的声望。

银子不多,却足以令各地百姓知道太子“宽厚仁爱”,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储君。

这样的名声,又岂是银子能计算的?

至于平分,更是为了收获人心。

天下百姓十之八九都是穷人,富人不过十分之一,用十分之一的财,收获十分之九的心,何乐而不为?

再者,虽然这些财物都是抢劫于富家,但上面并没有刻名字,很难说清楚究竟是谁家的财物?历来也很少有归还的,基本都是成了将领的私财,现在太子愿意拿出来,按照人头分发,富人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一项政策,三家满意,太子没有不实施的理由。

这一夜,太子行营就在刘店镇度过。天黑之后,听到消息的海兴知县急匆匆赶来,被吴甡好一顿训斥。海兴知县又请罪又磕头,吴甡也没太为难他,照太子的命令,将一部分流贼家眷移交给他,并严令不得虐待,要用对待灾民的标准安置。海兴知县一一听命,后提出想要拜见太子,但被吴甡拒绝。

第二日清晨,太子率军,押着流贼和家属离开。

刘店镇百姓扶老携幼相送。

很快,天子代天出征,在沧州附近歼灭一股流贼的消息,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陛下,大捷啊!”

次日下午,崇祯帝正忧心忡忡在冬暖阁里看奏疏,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抬头一看却是王承恩捧着一份奏疏,一脸喜悦的跑了进来。当皇帝这么多年,崇祯帝能听到“大捷”两个字的时候太少太少了,尤其是现在,当太子领军出征后,他对“大捷”两字的期待,就更胜以往了。

“什么大捷?是太子的大捷吗?”

崇祯帝猛地一下就站了起来。

“是!”

王承恩肯定的点头。

“啊?”

崇祯帝兴奋的几乎要手舞足蹈,想不打我儿这么厉害,刚刚出京就击溃了开封的流贼,哈哈……咦,不对啊,我儿出京刚六日,估计都还没有到开封呢,怎么会有开封大捷?

崇祯帝收住脸上的笑意,恢复皇帝的威严,急急接过王承恩的奏疏,一目十行的看。

奏疏并不是太子,而是沧州官员发来的,将刘店镇之战,详细的报给朝廷,其间不忘拍太子的马屁,什么千里奇袭,太子出场,雷电闪现,贼惊的坠落马下……虽然知道文官有夸张,但太子在沧州打了一个胜仗的事实,却是结结实实的,崇祯帝看完之后很是欣慰。

“我儿英武啊……”

虽然只是一个小胜,且胜的只是一股三千人的小贼,实在算不上什么大功,太子都懒的上奏疏,但在崇祯帝,在一位父亲的眼里,儿子的才华和英武,好像又增添了几分。

“王承恩,笔墨,朕要为我儿赋诗一首!”崇祯帝笑。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