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台以为该如何?”蒋德璟问。
虽然是内阁辅臣,但他和范景文都是后进,李邦华崇祯元年就已经是兵部侍郎,是东林前辈,不论声望还是见识,都为朝野所称赞,且东林从来不以官职论大小,只论名声和资历。因此在李邦华面前,蒋德璟和范景文都不敢以阁员自居。
李邦华沉吟了几下,说道:“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奸人传播流言和童谣,我们也用童谣制之……就以当年唐玄宗误信奸人,害死太子李英为题,我们编一首童谣,令人传播。以警醒陛下。”
“好。”蒋德璟和范景文都点头。
“其次,月底,就是今年最后一次经筵了,老夫正好为讲官,到时老夫想办法引出巫蛊之乱,以太子刘据被屈死为题,点醒陛下,相信以陛下的聪明,必会明白我的苦心。”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每月一次,天启帝时荒废,崇祯帝继位之后,尤其遵守。
说到此,李邦华抬眼望向蒋德璟和范景文,沉沉说道:“陛下多疑,在陛下态度不明之前,我们都不可以冒然为殿下辩解,以免给陛下造成,太子有党、声势已成的嫌疑,那一来,事情反而会糟!切记,切记。”
平日在朝堂,身为言官之首,左都御史,李邦华一直都比较克制,少有发言,但今日事关太子,又对着两个东林后进的辅臣,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蒋德璟和范景文脸色忧虑的点头。
……
乾清宫。
殿前的飞檐斗拱之下,那悬挂了很久,早已经褪色发白的红灯笼,近日换成了新的,颜色红艳而喜庆,让人见了,心情不免好了几分。就好像大明现在的国运国势一样,已经度过了病危期,正在逐渐好转。
大殿中。
经过十天的沉淀,崇祯帝已经从建虏退兵的最初兴奋和狂喜中摆脱了出来,虽然眼角眉梢的喜悦仍在,但已经没有最开始那么激动了。
而这时,更多的消息传回,也令他这个皇帝,对在京畿附近发生的这场战争,有了更多更清楚的了解。
通州之战的惨烈,超过他的想象,建虏的重炮几乎就轰塌了通州城墙,一旦城墙轰塌,战局也许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而太子在通州的表现,令他非常欣慰和骄傲。
不过就在欢喜之中,却也有一个不太和谐的消息传来。
锦衣衞骆养性上了一份密奏,说京师有流言,说建虏只所以退兵,乃是因为太子殿下和建虏达成了朝廷不愿意和建虏达成的秘密协议,所以建虏不再攻击唾手可得的通州。
作为锦衣衞指挥使,骆养性认为是建虏奸细在作怪,请求彻查。
崇祯帝怒了,这不止是在诋毁太子,也是在诋毁他啊,他岂能容忍?
“查!看谁在传播谣言,查出来,朕绝不饶他!”
崇祯帝几乎是用一种咆哮的语气,给骆养性下了命令,一会又觉得骆养性一人未必能查清楚,于是又把东厂提督王德化也叫来,令他和骆养性一起彻查。
“你们东厂和锦衣衞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任由这种谣言在京师传播,诋毁东宫,如果查不出来,你们两个也不必干了,都到西山,给朕挖煤去吧!”
最后,崇祯帝更是愤怒的补充了一句。
虽然自继位起,崇祯帝就限制了东厂和锦衣衞的权力,不过东厂和锦衣衞本身基本的职能,却一直在运转,这其中就包括侦测京畿民情,现在出了这么大事,他们自然不敢怠慢,于是锦衣衞的缇骑在京师街道上大举出现,各个酒馆茶楼,也都布置有东厂密探,但发现有人在议论太子和建虏秘密协议之事,立刻就会扑上来,毫不客气的拿下。
只一天时间,就有数百人被捕。
只是这般一闹,原本不知道此中流言的百姓,也渐渐知晓了。
事情反而有点闹大了。
蒋德璟等人听闻了,但干着急没有办法——流言中伤之策太过恶毒,除非是崇祯帝清明坚定,不为所动,反之,如果他们这些大臣迫不及待的跳出来为太子辩解,反倒是会弄巧成拙,被皇帝误认为太子有朋党,更验证了那一句:“一年两年殿上走了”。
因此,他们只能像李邦华所说的那样,静观其变,看一段时间再说。
“陛下睿智,必不会上当!”四辅范景文,对崇祯帝十分有信心。
……
这一次,王德化和骆养性颇为得力,就在太子朱慈烺带兵返回京师的前一天,他们就查出,谣言最初是来自那些从建虏营中逃回的保定败兵,顺带着,又拉出了原保定监军太监,现在已经被贬到神宫监扫地的原御马监太监申春秀。
申春秀早就逃回京师了,不过他是一个聪明人,又在宫中十几年,深知太子
绝不是可以诋毁的,因此他回到宫中后,安安静静地接受了兵败的惩罚,对于当日在建虏营中听到的流言,一字未提,如果不是王德化带人找上门来,他是永远都不会说的。
面对东厂提督大太监的审问,申春秀撑不住,不得不说了当日在建虏营中听到的一些话。
“奴婢以为,此乃是建虏的反间计,不可相信……”申春秀满脸是血的补充。
王德化蹲下来,看着申春秀的血脸,阴恻恻地说道:“作为奴婢,你把你听到的,看到的,如实上报,是你应该的责任。至于是不是建虏的诡计,陛下自有评断,用的着你这个奴婢操心吗?”
转对身边的东厂番子:“把他脸上的血洗干净了,给咱家带到乾清宫!”
来到乾清宫时,王德化忽然看到,兵科给事中张缙彦急急慌慌地从殿中走了出来。
张缙彦只是一个七品小吏,平常难得陛下亲自召见,今日这是怎么了?难道有什么急务?
王德化心中狐疑,于是迎上去,笑眯眯地拱手:“张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