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
高斗枢的声音回荡。
“但天启年后,复州金州旅顺逐渐被建虏所窃占。”
“现在,建虏依然沿这些城池布守。”
“金州旅顺复州三地中,旅顺为水师港口,南接登莱,西衞京津门户,东联朝鲜,战略地位最为重要,建虏占据旅顺,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随意征伐辽西,如果大明能收复旅顺,就如在建虏腰间插了一把刀,建虏大军再想要随意出击辽西,就得顾忌侧翼安全,不敢肆无忌惮了。”
“所以,辽南之关键,就在旅顺口。”
“也因此,建虏在旅顺口驻兵最多。”
“尤其是去年以来,因为我大明的骚扰,建虏对旅顺口的防务越发重视,增驻了炮台,运送了红夷大炮,去年秋后,多尔衮更是派遣建虏宗室,固山贝子爱新觉罗·尚善到旅顺口坐镇,尚善带了一个镶蓝旗牛录赴任,加上原先驻守旅顺的三个牛录,建虏镶蓝旗在旅顺一共有四个牛录。”
注:爱新觉罗·尚善(1621年—1678年8月),镶蓝旗,镇国公费扬武之子,舒尔哈齐之孙,建虏宗室。历史上跟随多铎南征,追击李自成,平定河南、江南,多有功绩。
高斗枢继续:“同时,多尔衮也调整了驻守的汉军旗,命令我大明叛将,汉军旗梅勒章京孟乔芳以为尚善的辅佐,孟乔芳麾下有六个牛录汉军,加上尚善的建虏牛录,合算起来,总兵力三千人,此外随军家眷和汉人包衣,加加总总,旅顺可用之兵,在四千人左右。”
……
朱慈烺静静听,听到孟乔芳的名字,眉毛微微一挑。
孟乔芳也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名人了,顺治二年出任陕西三边总督。总督陕西近十年,其间,帮助建虏平定各路叛乱,镇压义军,立下了赫赫功勋,算的上是清初的名臣。
而最初,孟乔芳乃是大明的一个副将,因为得罪了宦官,罢官闲居永平,崇祯二年,己巳之变时,建虏攻陷永平,孟乔芳投降,从此,他就“忠心耿耿”服侍建虏了。
这个人,是能力的,可惜没有忠义,早早就投虏了。
……
“金州为辽南半岛的咽喉,但是夺下金州,就可以瓮中捉鳖,将旅顺隔绝。
同时,金州也是一个造船的好地方,因而,建虏在金州也布置有重兵,守将乃我大明的另一个叛将,崇祯十一年降虏,前皮岛总兵沈世奎从子,被建虏僭封为续顺公的沈志祥。”高斗枢道。
朱慈烺静静听,脑海却是又浮过一些画面……
沈志祥,辽东辽阳人,皮岛总兵沈世奎的从子,原为明副将,守石城岛。崇祯十年,皮岛被建虏攻克,沈世奎被杀,沈志祥收拢败兵,退回石城岛,以总兵自居,但朝廷不承认,并断绝石城岛的粮草。
建虏听闻,派人招降。
沈志祥最初不应。
但到了崇祯十一年二月,石城诸岛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沈志祥山穷水尽无以为继,只能向建虏请降
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投降之后,都被封了王不同,沈志祥只得了一个公。而他手下的兵马也是最少的,历史记载,沈志祥投降之后,驻扎抚顺,崇祯十四年,跟随建虏征锦州。十七年跟随多尔衮入关,追李自成农民军至庆都。顺治三年率部随孔有德征湖广,有战功。后死在湖广。
前世里,沈志祥一直都在抚顺,这一世怎么会跑金州来呢?
如果不是高文采的谍报,朱慈烺一时也不会想明白,但现在他心中却是透亮的很。
——因为大明连续几年的渡海攻击,连多尔衮深深感受到了辽南的危机,以及没有水师的痛楚,于是他决意建立水师,除了从朝廷强夺船只之外,也计划在辽南造船,而建虏马步人才众多,但水师却是他们的弱点,能主持水师的只有过去的皮岛降将。
而尚可喜已死,孔有德和耿仲明都操持火器,能重振建虏水师的皮岛旧部,就只剩下一个沈志祥了。
因此,多尔衮将沈志祥派到了金州,一来驻守,二来令他修建金州船厂,准备修造船只。
因为历史记载的不多,朱慈烺无法知道沈志祥其人究竟如何?只从他不顾朝廷命令,执意自称总兵,施行总兵权力来看,其人倒是有野心,而从执行对抗朝廷的命令,最后不惜投降建虏看,其人也是非常执拗的。
孟乔芳和沈志祥都是投降建虏的老人,建虏已经渐渐对他们放心,所以将他们派代辽南来独当一面。
“沈志祥所率,大约两千人,此外,还有一个镶蓝旗的牛录也在金州,一是督战,二来也是监视沈志祥。”
“金州之后,就是复州了,复州乃是辽南的门户,建虏派镶蓝旗副都统胡克什守衞,其兵马三千人左右。”
“加上木场驿、南关岛、得力赢城、石河驿等地有零散的建虏驻守,加加总总,建虏在辽南的驻守兵力,约在一万两千人左右……”
……
众人静听。
论起来,建虏在辽南的兵马其实并不多,不是建虏不想多布置,实在是他们兵力不足。辽东广阔,地多人少,建虏只能将他们人数有限的八旗精锐主要部署在辽沈腹心之地,沈阳辽阳铁岭抚顺,外加广宁和锦州等处。
辽南临近海岸,山多地少,不利种植,本来就不是他们防御的重点。
这还是多尔衮有战略眼光,意识到战略情势的改变,这两年加大了对辽南的防御,增加了辽南的守衞兵马,如果是崇祯十五年之前,整个辽南的驻守兵力,满打满算,也不过六七千人。
但这并不是表示辽南是好攻取的,虽然建虏在辽南的驻守兵力看起来并不多,但经过十几年的经营,辽南海岸边的山峦上墩台遍布,望哨林立,旅顺金州不但城池坚固,而且在城池两地的高山上都设置有炮台,安置有大炮,其中在旅顺口更是有一尊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