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到家后哪怕再三确认,余妈还是难以置信,一直念叨着‘她可是五十多了’。
五十多生出来的孩子,比余全根和余有根家的俩孩子还要小两岁呢,余妈光想想就替郭秀秀发愁。
到时候要是仨孩子一起玩,到底是侄子带叔叔呢,还是叔叔带侄子?
其实五十多岁生孩子的现象,虽然不多见,也不是没有。
解放前大家都不一定能活到五十岁,这种事情就没怎么听说过,可解放后,虽然还是有各种困难,却至少能活下去了。
尤其是近些年来,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家里没儿子的,或者年轻时坏了身子的,渐渐的身体都养好了,产妇年龄从以前的大部分在十八到三十五岁之间,变得越来越大,近些年过了四十还生孩子的也不是没有。
但五十多了还生孩子的,那真的是很稀罕了,尤其是身边的,几乎没有。
要是头婚的话还没啥,二婚在这么大的年龄再生孩子,余妈光想想,就能想出到时候要多出多少风言风语。
不光这个,还有余全根和余有根两个人,这两个都快三十的人了,孩子都有了,又要多个弟弟或妹妹,能愿意吗?
余妈光想想就替郭秀秀发愁。
可她光替人愁也没用,就算想劝人家多想想,人家在商都安胎呢,都没回来,何从劝起?再说了,人家以后可是要在商都生活的,听他们娇娇的意思,人家房子都买了,不比娇娇他们家小。
一家三口那么大房子呢,日子怎么也不会难过的。
再说了,余娇娇余三,甚至余大也没什么看法,也就余大媳妇儿私底下念叨的多。
年轻人都觉得正常,余妈就又觉得自己多事。
这种事,她虽然不是很赞同,却也没有二了吧唧的往外面传播。
接近过年,厂里也开始放假,所有人都在为放假做准备。
趁着年前清闲,到了婚龄的年轻人们轮番被人拉着去相亲见面。
快的从见面到结婚十来天就完事儿了,讲究的,也就是磨蹭个一两个月。
随着这两年生活变好,大家在红白喜事的时候也越来越讲究。
早十几年,因为极度追求效率反对浪费,结婚什么的,只办一场婚礼就已经算是讲究的了,有些年轻人两个人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更是不讲究到直接领个结婚证再通知一下家里人就完事儿。
但现在,人们又开始讲究了起来。
不但恢复了从前的结婚流程,还越来越讲究排场。
当然,也没完全像以前一样搞什么三媒六聘,但是订婚结婚的流程却保留下来了。
订婚要决定好结婚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其实城里现在已经开始要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了,手表什么的,那不是交往的时候就需要准备的么)和彩礼,结婚的话男方更是要头三天就开始大宴宾客,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会去吃饭送礼,同时也会去帮忙。
这几天不光是余家村,赵家村办喜事儿的也挺多的。
赵家村老村长的大孙子到了结婚年龄,春天就跟一个同个生产队但不一个村的女孩子谈上了,这不,年前确定了结婚的日子,关系比较亲近的就都来帮忙了。
赵家现在一家子已经很少在赵家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