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猛虎出柙(1 / 1)

穿越1862 汉风雄烈 2103 字 2022-12-15

“轰轰轰……”狂暴的弹片横扫着战场,橘色的火光当中尘土纷飞,一道道黑色的烟柱升腾起来。这是斯科达1909年型的10cm野战榴弹炮在作响的口径,上下射角:+8度~+50度,最大射程7600m,而重量只有轻便的1350公斤。都不需要汽车拉拽,几匹驮马就可以轻松的将它拉着到处跑。奥匈帝国的装备水平在总体上是不如德国人,比如他们那怪异到极点的自走火炮,但还是有很大的可取之处的。斯柯达兵工厂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辆在欧洲可谓是独树一帜。拥有着这些口径大炮的军队就是奥匈帝国的一波参战部队——二十万奥匈军队!这个数量并不算很多,对比奥斯曼帝国这场战争已经达到的规模,对比奥斯曼人紧急扩军起来的陆军规模,二十万人是一个绝对的小数。可奥匈帝国背后有着德军的全方位支持,在斯维托扎尔.冯.博罗耶维奇上将的身边,德*事观察团长奥托.利曼.冯.桑德斯步兵中将,正带领着一个人数多达五十多人参谋团,全面介入战斗指挥。战斗情报在迅速反馈到指挥部手中,奥匈帝国两路出击,可两路奥军的战斗都不太顺利。奥斯曼人对于奥匈帝国的参战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奥匈军队的面前修筑了巩固的防线,奥匈军队虽然人数、火力皆占优,但想迅速的拿下阵地,就不太可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奥匈帝国的参战就没有价值,如果这二十万人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的军队。奥斯曼人肯定不会费力去修筑防线工事的,他们只会用一样凝聚起来的拳头硬碰硬的打回去。是奥匈帝国的‘声威’逼迫着奥斯曼军队选择了防御。这是很清晰的区别对待么!奥匈不能怪别人,他们跟英国人纠缠的太久了。掺入战争根本不能达到出乎意料的突然性。等待奥匈军队的自然就是奥斯曼人的严阵以待了。只是奥斯曼人的防线坚硬的超乎了奥匈与德国人的想象。大规模进攻只能在奥斯曼人的阵地前留下一片片数之不尽的尸体,狂轰滥炸对于奥斯曼人的伤害并不大。堑壕战发展到现在,早已经达到了一个超高的水平了。奥斯曼人的防线有五条锯齿型战壕组成,由一些交通线【战壕】连接起来。交通线与前方战壕的连接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重地,普遍都修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最前沿的那条战壕只有少量守卫部队,这些部队只在清晨和傍晚才进入战壕。70码至100码之后是支援战壕(或叫转移战壕),当前方战壕遭受轰炸或炮击时,里面的部队就可以撤到这里。300码至500码之后是预备战壕,里面有大量的预备役。奥斯曼人的战壕标准一切依从国防军。锯齿型战壕让每一名士兵在壕沟里都无法看到十米外的东西。这种形状的壕沟在敌人从侧方进攻时能很好的保护它里面的步兵,并且防炮弹碎片——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一颗炮弹整好落在堑壕里。壕沟面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胸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背墙。背墙使士兵们的后背不会为落在壕沟后方的炮弹的弹片所伤。如果敌军攻下了壕沟,那么原来的背墙就会成为胸墙。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壕沟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士兵们的掩蔽洞位于支援战壕后部。英国的掩蔽洞通常有两米到五米深,国防军的掩蔽洞一般要更深一些,距地面最近的也有3米5,有时甚至能达到8米以上。士兵们通过台阶走到上方。为了使一名士兵可以在不暴露头部的同时观察到战壕外面,壕沟的胸墙上会有一些射孔。射孔可以简单到只是沙袋中的一个缺口。但它也可以使用钢板来保护士兵。并且奥斯曼人还装备有可以缩在战壕中观察战壕外部的潜望镜,它最简单的形式只需要一根木棍与两片镜子。奥斯曼军队的第四条战壕与第五条战壕间隔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上千码间距的前线交战区里。并不是一片坦途,奥斯曼人在3—4—5三条战壕之间修建了一系列的孤立阵地,并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而是单独的防御阵地,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火力支援。而且师从中国国防军的奥斯曼人还很注意战壕卫生,阿拉伯人本来就很注重整洁,这点上奥斯曼人做的比自己的对手好多了。恶劣的战壕环境,再不注重卫生的话,疾病感染的机会会成倍的翻涨的。受伤后被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大的争夺。现在还是医疗相当原始,救命的青霉素还没有被发现的时代。即使是医疗条件最好的国防军。经过这些年大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战场上腿受过伤与胳膊受过伤的士兵也分别有8%和10%的死亡率。这个时代因为受伤而死的士兵。实际数量并不比直接战死的人少。奥斯曼军队两路迎击奥匈军队,战争进行到现在。直接丧命战场上的奥斯曼士兵只有五千,但总体阵亡将士已经超过了八千人,还有大批的伤兵等待死亡。一万三千余伤兵中有五分之三的伤者都原于炮火。炮弹弹片造成的伤害通常比子弹造成的伤害严重。炮弹弹片会将一些灰尘带进伤口,这会导致感染的几率成倍的增加。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胸部中了炮弹弹片的士兵死亡率为胸部中子弹的士兵死亡率的三倍,也就是超过了40%。炮弹的爆炸还可以通过引起脑震荡而致死。除了生理上的伤害,炮火还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长时间的炮击经常会导致士兵休克,不过这些奥斯曼军医还没有完全地了解它。只看到了结果,而不知道因由。防守方的奥斯曼军队都已经付出了近两万人伤亡,进攻方的奥匈军队死伤可以说更多了。奥匈在进攻当中还投入了上百辆的坦克以及自走火炮。但是这一点奥斯曼军队早有防备。他们在阵地前方都挖掘有又宽又深的防坦克壕,以及一种用混泥土铸造的拖延或阻碍坦克前进的反坦克锥。一种三棱锥,类似金字塔。半米高的阻碍物。以一定间距摆成一个大面积的网状阵地的三棱锥,但不必要去追求正三棱锥。这些东西能用来很好地阻碍履带式坦克车前进。原理就是。履带式坦克车碰着反坦克锥的时侯,因为土地前端滑腻,加上履带式坦克车的动力猛,所以,坦克车很轻易的由反坦克锥的一个平面滑上反坦克锥的低顶端。当坦克车滑到顶端的时侯,因为坦克车的底部不是滑腻的,所以很轻易卡死在上面。这时反坦克锥就仿佛一个千斤顶一样,即便是你将它推倒。它仍然有一个尖锥朝上,阻碍坦克前进,唯一的方法只有爆破将其清除。所以遇到这玩意儿,坦克只好拐来拐去躲开它们,能够为防守方赢得更多的时间。与中国古代战争中的铁蒺藜,有异曲同工之妙。国防军已经有段时间没经历大规模战争了,只是自己搞演习,虽然搞出了很多成果,但不拿到战场上去试验一番,国防军自己心里是没底儿的。这场巴尔干战争。可以说是一个很好地展示平台。奥匈帝国完全占据优势的装甲力量在防坦克壕与反坦克锥面前束手无策。奥斯曼人可不是抗战时候的中*队,虽然他们没有大规模的装备坦克装甲与飞艇,但他们有着强大的炮兵和防空火力。奥匈帝国地面进攻不成。就开始想方设法的在空中形成打击力量,但在奥斯曼人密集的防空火力和一盏盏探照灯面前,不是说没有战果,而是进展不大。他们的飞艇部队,现在更大的作用已经是趁着黑夜,飞跃防线后方空投伞兵和间谍来捣乱了。伊斯坦布尔,中国大使馆。罗顺强的房间外,一个年轻军官正在急促的敲着门。“这么回事?前线有变么?”扣子都来不及系,罗顺强就跑来开门。“不是团长。是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他答应出动近卫坦克旅了……”年轻军官两眼中全是兴奋。代表团向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建议了多少回,这家伙终于肯把近卫坦克旅吐出来了。虽然不是整个近卫师。可步兵前线的奥斯曼军队不缺,他们缺少的是反击的坦克。罗顺强紧紧地握起了拳头。这对他来说是太好了。有了近卫师的装甲旅,他就有把握彻底击溃马其顿方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主力军了。这两个国家在奥匈帝国介入战争之后,立刻鼓舞起了斗志——英德为他们输入了大批军费和军火,重新组建了四个集团军进攻马其顿!但是因为新军里新兵较多,战斗力不强,被奥斯曼军队的马其顿集团牢牢地拒之门外。罗顺强不认为一直防守是个正确的选择,他与奥斯曼军队的副总参谋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有过商议,认为现在就该发起反击,不针对奥匈军队,而是先剔除奥匈军队的羽翼——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门的内哥罗军队。解决了这些小国之后,再集中兵力破退奥匈,或是击败奥匈军队,从而赢得战争!用一句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柿子捡软的捏’!“罗团长,苏丹已经把命令传达到了近卫师。齐亚帕夏派来了自己的副官!”使馆参赞这个时候也走了过来。齐亚帕夏的动作很快,大使馆刚刚接到通知,他的副官就来到了。“召集人,我们立刻赶去近卫师!”奥斯曼苏丹近卫师,这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最为信任的一支军队,师长齐亚帕夏是奥斯曼皇室的近支,算关系,他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族兄或是族弟。这么些年来,奥斯曼帝国一直在努力扩大着自己的陆军,但限于军费开支,奥斯曼陆军的装甲力量还非常薄弱,有限的几支装甲兵部队的最大编制只是装甲营,惟独这近卫师中的装甲部队,不仅在建制上是一个完整的装甲旅,还多配了一个机械化步兵营,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两千人,在坦克、装甲车的实际数量上,也达到了170辆,这还不算上储备车辆,仅此一点,就足以傲视奥斯曼全军。整个近卫装甲旅下辖五个营,分两个装甲营,一个炮兵营——内含防空火力,两个机械化步兵营,外加旅部和一个工兵大队、一个侦察兵大兵。全旅配给卡车500余辆。这样的建制配置,如果换成国防军的话,全旅将士至少要一万五千人。但奥斯曼帝国的现在决定了他们的军队想要达到与中国国防军一样的人员编制,是种奢望,也是一种奢侈。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也不能改变这一点。近卫装甲旅自然也成了近卫师,成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心尖子。能行的话,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根本不想把这支威慑力巨大的部队派出伊斯坦布尔。它是整个奥斯曼帝国,装备全军最好的,军官全军中最优秀的,包括指挥官戈登帕夏在内,许多在中*校留学,甚至在中国装甲兵部队中实习过的奥斯曼帝*精英指挥官都在这个旅服役,这个装甲旅的作战能力可想而知。在过击的两年时间里,近卫装甲旅每每出现在奥斯曼陆军的对抗演习当中,声威赫赫,连欧洲人都清楚这支军队在奥斯曼帝国的地位。那是全奥斯曼陆军的第一王牌。从这里走出的基层军官与士官,不少人被派往其它装甲混合部队担任基层军官。还有诸多的炮兵、工程兵、机械化步兵军官,走出近卫装甲旅就意味着升职。可以说,从某一种意义上讲,这个旅就是奥斯曼军队的小军校!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近卫装甲旅自身背负上了巨大的负担。他们一旦出战,就必须胜利。不然整个奥斯曼陆军的士气都会大挫。被整体奥斯曼人即以厚望的近卫装甲旅,一旦动起来,便要如猛虎出柙,横扫一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