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战争初期,西线是德国与法国的主战场。根据德国参谋长施利芬的估计,西线战斗大约39天就能结束。施利芬信心十足跟奥匈帝国的皇储、司令官费迪南大公说,“39天之后,英勇的德军就会去东线支持奥匈帝国的军队,你们只需要坚持39天。”
一开始,战场上的形势,对德国人有利。一百二十多万德国的军队发动闪电战,几乎不废吹灰之力,横扫了卢森堡。面对百万装备精良的德军,卢森堡政府直接投降了。但在比利时,德军碰到了一个巨大阻碍,那就是列日要塞。列日要塞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不攻克列日要塞,德军侵入比利时是难以成功的。
李经述让军事观察员蒋百里中将密切关注德军的动向,得知德军大部队向列日进发的消息,不得不佩服德军参谋长施利芬的谋略,因为,在列日这个坚固设防的入口另一边,横着广阔的法兰德斯平原和法国,德军如果攻克列日,接下来将一马平川。失去列日,法国则基本无险可守。
1909年8月的一个早晨,默兹河上笼罩着一层薄似轻纱的雾气。凉风习习,大约三万德国先头部队“默兹河军团”逼近默兹河上的维塞,这个军团指挥官是奥托·冯·艾米赫将军,统率两个骑兵团和六个步兵旅,是个久经沙场的陆军中将。注意,他的名字中有个“冯”字,这在当时的德国,是普鲁士容克贵族的身份。比如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的全名就是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帝国的国会中,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
德国的艾米赫将军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发现维塞的桥已被比利时人炸毁。比利时士兵都聚集在西岸,警惕地望着对岸的德军。他迅速派出两个骑兵团向南疾驰三英里,涉水过河,维塞的比利时守军生怕被围,迅即朝南向列日撤退。傍晚,德国步兵在维塞度过了默兹河,向坚固的列日堡垒进发。
列日要塞建在横跨默兹河的一个高高斜坡上,所有的通道都一览无遗。十二座威力强大的炮台把一块直径约十英里的地区围了起来。它们相互支援体系,受到各座炮台之间三英里缺口的限制,但在需要时可派出机动部队。列日的大小堡垒,都用水泥进行了加固,可以抵挡重型火炮的直接攻击。
面对军容整齐的德意志大军,比利时的士兵气势矮了一大截,毕竟,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愿意成为炮灰。但年迈的比利时列日指挥官莱曼将军没有退却,他指挥八千士兵隐蔽在堡垒中抵抗德军,外加一个机动步兵师,拥有二万四千步兵、五百骑兵、七十二门野战炮。因为德军的闪电战太快了,他要守住列日堡垒半个月,英国的十万远征军才能赶来支援比利时。
德军三万人,比利时一方人数加起来三万二千人,实力似乎旗鼓相当,但德军的重火炮,世界无敌。但德国的艾米赫将军查看了一下地形,马上命令德军架舟渡河,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同时向列日要塞发动总攻。
列日的筑垒,是由一位杰出的军事工程师亨利·布里亚尔蒙特将军设计的,它由装有装甲炮塔的,形状象平坦的三角形小孤山的钢筋混凝土构成,三角形的每一角,都装备着较小口径的速射炮的炮塔,一个炮塔拥有四百件武器,从机枪到八英寸大炮都有。于是莱曼将军命令堡垒里的比利时守军抢先开火,用大炮和机枪向德军猛攻。德军纷纷落水,死伤无数,鲜红色的血染红了默兹河清澈的流水和夕阳。
艾米赫一边命令德军继续强渡河,一边调来二百门重炮向列日要塞猛轰。顿时,默兹河两岸炮声轰隆,硝烟弥漫。但列日坚固的炮台只是震落了一些混泥土而已,德军伤亡惨重。在这世界上,勇气也永远战胜不了炮火。但是勇气能让弱者在强者面前获得尊严!
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德军低估了比利时人守衞家园抵抗到底的决心。德军又发动了一次强攻,但列日十二座炮台的周围,都是三十英尺深的干燥的深沟;加上强光的探照灯,以防止夜间的奇袭。这些灯和重炮一起,降到地面以下,那里有地下坑道把整个系统互相联系起来。所有的大炮都俯视着由德国来的四条铁路。莱曼将军留下二万五千名要塞部队坚守。德军的强攻没有效果,于是不得不考虑和平劝降。
第二天,德国的艾米赫将军派了一位使者,打着休战的名义去劝降列日指挥官莱曼将军。莱曼将军看了劝降书,裏面写着,要么投降,要么列日这座城市就受到德军的空袭,当地居民就有生命危险。
德国当时除了拥有先进的重炮,还拥有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不过,德国航空部队的重点并没有放在飞机上,而是放在了齐柏林飞艇上。当时飞机的性能还很脆弱,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1900年。德国的齐伯林伯爵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外皮粗厚,这种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龙骨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因而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一次能携带几百公斤炸药,到1909年夏天,德军拥有一百艘左右的军用飞艇。
比利时的莱曼将军对德国齐柏林飞艇的威力也早有耳闻,但他早就接到了比利时国王死战到底的要求。他虽然年迈,但很有骨气,面色冷峻撕毁了劝降书,说:“我们比利时虽小,但军人是有骨气的,我们将为比利时的君主和人民血战到底,捍衞比利时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