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有苦说不出的崇祯(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但是,不愿意离开归不愿意,多尔衮同时也不愿意再同明军决战,空耗自己的兵力,因此,多尔衮在皇太极身边没人的时候,接了镇守连山关的这个任务。

来到连山关之后,多尔衮虽然坚守不出,但是连山关对于外部的联系也并没有被明军斩断。

多尔衮借此接管了连山关的兵马,不仅如此,连山关周围的其他满洲八旗控制的城池、关隘内的兵力,都被多尔衮收拢到了连山关。

多尔衮还将他们都编入到了两白旗,本来只有一万多的两白旗,现在已经暴增到了近两万人,再加上多尔衮手里一部分的蒙八旗,多尔衮此时手里已经有了两万多人。

有了这两万人,多尔衮的心思也就更加不一般,他在等,看看明军和皇太极的对战结果,如果皇太极还能坚持的住,他不介意出手稳住大局,帮皇太极。

但是,如果明军依旧是锐不可等,他就不得不考虑为满洲八旗保存实力。

对于多尔衮来说,这大清不仅是皇太极的,也是他们的,他当然希望大清赢,但是多尔衮也是知兵之人,明白敌我的差距,如果实在是打不过,他也不能让满洲八旗绝后。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海州城被明军攻陷之后,明军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辽阳城赶去。

这是鞑子距离沈阳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将是明军攻城战最艰难的一座城,因为辽阳城如果被破,皇太极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逃跑,要么决战。

只是到了那时候,就算是皇太极想决战也会非常困难,因为到时候,明军三面大军齐至,面对明军三面夹击,除非皇太极有超乎常人的实力,不然是赢不了的。

因此,皇太极也在辽阳城布置了重兵,此时的明军的兵力虽然已经损失不少,但是随着一路的过关斩将,明军的士气正盛。

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由毛文龙、陈继盛、刘光率领的大军,便将辽阳城附近的防守全部拿下,同时控制了辽阳城北面的太子河。

但是,明军并没有立即攻城,因为让明军不安的是,多尔衮的两万大军就坐落在辽阳城东面不远处的连山关,一旦明军在攻取辽阳的过程中,被多尔衮的大军来个里应外合,那么到时候情况将会变得不妙。

正因为如此,明军被破停止攻击,明军与鞑子形成了以辽阳城、沈阳城为忠心线的东西对立。

崇祯八年六月初,此时距离开战已经两月有余了,明军自前线不断传来的捷报,让整个朝堂陷入了喜悦当中,不仅是朝堂,民间也是一片欢呼声。

崇祯八年六月三日,北京城附近,降下了大暴雨,暴雨下了一天一夜,北京城外以及蓟州、通州等地,很多居民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出现了因暴雨而至的小面积水灾。

当然,这种程度的水灾并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朝廷也只是拨发了一些银两用于救灾。

因为此时朝堂上都将目光集中在辽东的主力决战上,满朝文武都认为,明军应该尽早发起同鞑子的决战,一战将鞑子主力歼灭。

防止鞑子逃跑,继续在北方为患,但是此举并没有得到崇祯的同意,虽然崇祯也对于这个建议比较心动,但是崇祯更明白,这种时候,自己这个不懂军事的人一旦插手,往往就会铸成大错。

既然自己决定相信了卢象升,就让他尽心尽力去搞吧!

崇祯八年六月四日,大雨依旧在下,紫禁城乾清宫内,一身常服的崇祯坐在龙椅上,玩弄着手中的奏折,看着跪在地下的几人。

礼部尚书、军机处大臣吴宗达、礼部侍郎李遇知以及礼部的几位郎中、主事,此时都低下头跪在乾清宫内。

“朕去年便说了,今天要在太庙举行祭祖仪式,要求所有的藩王必须在六月二十四之前来京。

可是现在,你们又与朕说,有几位王爷来不了,你们礼部是干什么吃的?”崇祯虽然声音不大,但是满腔的怒火却是谁都能听出来。

听着崇祯发怒的声音,众人都是不寒而栗,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时,跪在前面的吴宗达,表面依旧平静,只是他随即将头朝后转了过去,扫了一眼身后的礼部郎伊正青,随后迅速转过头去,仿佛什么也没做似的。

吴宗达的动作,崇祯并没有看到,其余官员此时也是低下头沉思,也没有注意到吴宗达的动作。

倒是礼部郎中伊正青面对吴宗达一闪而过的眼神,当即开口了。

“启禀皇上,礼部自去年便已经通知了各地王爷,并且多次催促,但是各王爷却以祖宗的规定为由,拒绝来京。”伊正青说完之后,便低下头,不在开腔。

这句话,倒是让崇祯仿佛吃了狗屎一般,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说,虽然满腔怒火,但是却没有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