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暗中黑手,争辩(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马懋才的话,早在崇祯的预料当中,但是一旁的王洽还要站出来反驳,却被崇祯直接打断了。

崇祯摆了摆手。

“打仗打的就是后援粮草,宣大战局看似对我方有利,实则也是察哈尔部大军很有可能知道了我大明的实力,根本不可能进行两面作战。

因此,满都罗才会一改往日的战术,转而在宣大一直选择与我军对峙。

内库空虚,骑兵一旦进入草原,得不到后援粮草的补充,就会着急,到时候不小心中了蒙古人的圈套,我军这些年在宣大、漠南的经营,将会一无所有。

朕的意思是,无论是辽东还是宣大都暂时停战吧!等明年开春之后,再做决定。你们二人以为如何?”崇祯说完将目光看向二人。

“皇上圣明。”马懋才率先跪了下来,他本来就是这个意思,此时皇上准许了,他当然高兴了。

但是,一旁的王洽却有些犹豫了,他刚才的话虽然有些私心,但是其中也是不乏公心为多。

特别是如今大明在辽东的胜利不断传来,让朝堂上的很多人以为,大明将士已经可以扫清六合,天下无敌,区区察哈尔部,连鞑子都不如,又怎么和大明做对抗。

王洽也跪了下来。“皇上,臣以为不妥。

就算如今我大内库空虚,不对草原察哈尔部动手,可是,在辽东,鞑子的主力已经被全部歼灭,只要我大军继续挥师北上,则不用数天就可以尽扫顽固之敌。

如果朝廷一旦暂停对北面的用兵,给予敌人喘息的机会,待到明年,敌人的实力有所提升,则我军将损失更加严重。

臣以为,辽东之战不可停,当一鼓作气收复整个奴儿都干司,请皇上明鉴。”

看王洽还依旧坚持,崇祯还未说话,马懋才便忍不住了。“王大人此言谬论,王大人也做了很久的朝廷兵部尚书,对兵事也并非是一知半解,国库空虚,打仗没有钱财,如何去打?

况且,鞑子主力尽失,女真人口本来就少,如何补充?就算给他们一个冬天的时间,鞑子又能强大到何处?”

“马大人此言差矣,建州等地本来就是女真的出处,鞑子对其经营已久,一旦鞑子的元气有所恢复,则我大军以后想要收复奴儿都干司,将会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臣以为,朝廷如今只需要付出一点细微的代价就能拿下,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

“王大人...”

马懋才还有说话,上面的崇祯却直接打断了二人。“好了。”

看皇上有些生气了,二人才停止了下来,将目光看向崇祯。

“二位爱卿所言,皆为谋国之策。

不过,此时先暂时等待吧!福王和瑞王的家产还在清点当中,等到锦衣卫有报告之后,则可利用这笔钱粮再来决定是否在今年一举收复整个奴儿都干司。”

“是皇上,臣等遵旨。”

“没有什么事情就退下吧!”

“是皇上,臣等告退。”

看着两人远去的身影,崇祯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脸色变得严肃了起来。

“曹化淳”

曹化淳一听皇上在叫自己,急忙走到了崇祯的身边。“主子,奴婢在”

崇祯的眼睛依然盯住二人远去的身影,眼睛虽然没有看向曹化淳,但是嘴里却未停止说话。

“锦衣卫关于福王和瑞王的家产,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未探查清楚?”

曹化淳一听,脸上微微有些犹豫,但是随后像是想起来什么似的,当即脸色一正。“启禀主子,据我们的人汇报,家产目前已经清点清楚,但是好像负责这次查抄的人,并没有将单子直接送往宫里,而是直接送到了锦衣卫指挥使周绎周大人的家中。

我们的人探查的到的消息,这次的单子上的财物,在没进到京城之前,便已经被人过了两次手,少了大概有近三百万两白银。”

“什么时候到京城的?”

“昨天夜里,直接送到了锦衣卫衙门。”

太阳高高升起,此时崇祯站在乾清宫的门口,太阳光微微射到了崇祯的脸上,让崇祯的脸上不由的冒出了几滴汗水。

但是崇祯却没有移动,依旧是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两人的对话也停止了,曹化淳也是一声不吭,就站在崇祯的旁边。

沉默了许久,崇祯开口了。“这些狗奴才的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也是越来越难压制了,刚学会跑就想飞了。

锦衣卫还是得用个得力的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主子,奴婢现在就让人动手?”

崇祯却摇了摇头。“不用急,他们跑不掉的,最主要是后面的人,这三百万不能让他们拿,将他们的那些枝丫剪断就行了。

不过这件事你就不要亲自动手了,容易打草惊蛇。”

“是主子,奴婢明白了。”

曹化淳随后再次退了回去,这件事他很明白,已经不是他能够插手的了,涉及到的人也不是他能动的,他最多也就只能动动伸手的那些爪牙。

最近这些日子,曹化淳自从全面掌管了东厂之后,便一直跟随在崇祯的身边,也了解了一些事情,深知有些事情后面站着的就是身边的这位。

至于对手,也是身边这位无比忌惮的人物,因此,平日里他是不敢多言,不敢多交,整日呆在宫里,只听皇上的旨意。

明哲保身,经历了很多事情的曹化淳已经看透,皇上还年轻,自己现在还不需要再为以后的事情考虑,只要伺候好身边的这位就行了。

崇祯也在思考这件事该从何下手,自己身边的人肯定是不能动手的,这段事情发生的事情,让崇祯隐隐约约感觉到朝中的几股势力有相互报团取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