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章 充盈后宫(1 / 1)

这第一件事,乃采选。某一日,永昭帝在紫宸殿召见了中书令邵世善,朝事议完之后,帝王似是有感而发,说了这么一句话:“宫中越来越冷清了,朕倒有些不习惯了。”是啊,宫中的妃嫔接二连三凋零。位阶极高的皇贵妃、淑妃、贤妃和敏妃,一离三死;还有一些位阶低的美人,每隔几年都会病死一两个。如今永昭后宫之中,位阶高的就只剩下韦皇后、胡徽妃和纯妃了,纯妃之下,还有一个谢鹿年的孙女良贵嫔。良贵嫔当年小产伤了身子,这些年一直缠绵病榻,也不得皇上临幸,在后宫中像个透明人了。仔细算来,四妃之位全部空悬,年轻的美人良人渐无。如此,宫中怎么会不冷清呢?温弦歌而知雅意,听得永昭帝这么说,邵世善自然心领神会。——他也迫切需要一个在永昭帝面前表现的机会。自贤妃事败之后,有许多事情也渐渐明朗,有关邵家京郊农庄的疫情,也让永昭帝起了疑心。他虽然没有问邵世善的罪,但是敲打了其一番,将邵家两个旁支子弟送进了牢中。这令邵世善心惊不已,在令族中子弟谨言慎行的同时,他也苦心想着有什么办法能讨皇上欢心。现在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怎么能够放过?非但不能放过,还要大张旗鼓,将声势弄至最大!于是,在早朝之上,邵世善出列奏言道:“皇上,臣有事启奏!绵延皇嗣乃国朝千秋之基,关系甚大。皇上千秋鼎盛,故而臣建议在国朝举行采选,择贤良淑德者进宫,以充盈后宫、绵延皇嗣。”邵世善此言,着实让朝官惊愕至极。他们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永昭帝,随即低头屏气,半句话都不敢说。皇上脸容枯瘦,眼睛深深陷了下去,身体也瘦骨嶙峋,黄袍穿在身上,肩胛处都突了出来……唯有一双眼睛目光熠熠,看着不像生病之人。纵如此,“千秋鼎盛”这四个字,用来形容皇上怎么都不合适,大概也只有邵大人能说出这样的话了。睁眼说瞎话,这些朝官也只敢腹诽了。大采选,这……合适吗?既然邵世善已经出列奏言了,依附于他的官员自然出言附议。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官员出列,皆言皇上春秋鼎盛,皇嗣繁衍十分重要,大采选正是最迫切需要,云云大采选虽然劳师动众,但是皇上上一次大采选还是刚登基不久,时隔二十多年,再举办一次也无可厚非。而且,现在后宫妃嫔的确不多,敏妃、贤妃、淑妃都死了,的确要有一些新人加入宫中了。那些不是邵世善这一系的官员,之所以出言附议,自然也有他们的考虑。采选意味着后宫会增加妃嫔,也就是说家族中有姑娘被选为妃嫔,其所在的家族也会有变化。前朝后宫密切相关,宫中妃嫔的增减,也会影响前朝的权力变化。这对一些家族和官员来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谁不想当外戚呢?万一,出了个贤妃那样深得皇上宠爱与信任的妃子,那么这个家族也就一飞冲天了。当然,他们对自己家族所出的姑娘十分有信心,绝对不会出现贤妃那样李代桃僵的事情。因此,对于大采选这个奏言,朝官出现了一面倒的情况,大部分都赞成大采选。御史台和拥有封驳之权的门下省都没有官员反对,此事最后是怎样的结果就很明显了。大采选一事虽然在朝堂上提出,此乃礼部的职责,但此事同样需报韦皇后,需韦皇后加盖懿旨才行。邵世善的孙女是十皇子妃,明面上邵世善就是站在韦皇后这一边的,实际上其也和韦皇后往来密切。像大采选这样的事情,邵世善当然提早告诉韦皇后了。韦皇后在刚知道的那一瞬间,心中揪了一下,心里万分不高兴。她不明白皇上为何想要大采选,选那么多妃嫔进宫,万一再出现一个贤妃,那怎么办呢?作为皇后,她当然不希望后宫增添妃嫔,因为这些人都可能是威胁。当初纯妃进宫的时候只是个嫔,她哪里会想到纯妃会诞下一个皇子,还最得皇上的喜欢呢?她当初不放在眼内的纯妃成了最大的威胁,同理可证,以后进宫的妃嫔也有可能成为威胁!很快,她接受了这个事情。——她不得不接受,她无法阻止这个事情。哪一个帝王不喜欢鲜嫩的美人呢?佳丽三千看不足,只会想着越来越多。先前皇上已经提出过为后宫添人了,那时候还是纯妃负责的,但不是大采选,最后只选了几个美人。那几个美人才进宫不久,皇上就突然昏迷过去了,后面的事情自然就没有了。如今皇上旧事重提,自然是不允许任何人反对的。韦皇后仔细想了想,便释然了。她已经容颜不再,但她是一国之后,地位独一无二,那些以美色侍君的人,后宫中来来去去的还少吗?就算这些妃嫔进宫了,对她影响也有限。——她绝不会让这些新进来的妃嫔再有生下皇嗣的机会!因裘恩之故,汪印也很早就知道了大采选之事。对这一点,他只觉得永昭帝可怜又可笑。春秋鼎盛是朝臣的奉承,皇上怎么就信了呢?皇上这么大的年纪了,身体明显还有问题,竟然还要这样折腾。他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想来御史台和门下省之所以没有反对,也是不知如何说吧。皇上想充盈后宫,大采选隔了二十多年,的确无可厚非。然而……大采选,呵。这是一个耗时很长且影响巨大的事情,最后会至怎样的程度,现在还不好说。但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中枢三省主官之中,皇上依然最信任邵世善。即便,皇上因为京郊农庄的事情敲打过邵世善,但还是视之为心腹。邵世善此人殊不简单,似乎还与贤妃有所往来,只是贤妃现在已死,也查不到什么线索了。但是,汪印最关心的不是大采选,无论大采选有多大的影响,本质都是后宫之事,某种程度来说是可控的。他更为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朝堂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