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平衡的两端(2 / 2)

在变相地讲述完秦、汉两代对待法理人情的教训后,赵无恤走到那翘板前,踩着中间的平衡点,对赵恒说道:“是故若想要长治久安,且不会丧失中央的权威,君主的位置,永远应该在这裏。法理与民情的两端,为君者不能公然站在任何一头,而是应该做法理和民情的仲裁者,保持平衡!”

“一方面要坚决地维护律法,人与人之间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重视私利,此外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关系的亲疏和对私利的争夺必定让人产生矛盾,由此就有了了争斗和混乱。当今的赵国,人口众多,仅靠古时的礼乐、道德无法维系稳固,为此需要通过制定法令确定财物、土地的归属,这就是定分;此外,民众为了争夺利益而出现奸邪仇杀,也需要律法对其加以惩戒,这就是立禁。定分立禁,方能使整个邦国,数十个民俗风情不同的郡捆绑到一起,凡事皆有准则,利出一孔,随着国君的意志而行动,如此方能强国富邦,兼并天下。”

“另一方面,虽说律法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但君主大可不必亲自去实行。严肃律法,在百姓面前扮演不近人情的角色,是理官士师们做的事,为君者应当把自己抽离,支持律法,看上去又高于律法。让百姓觉得,就算法是恶法,吏是酷吏,但他们却能相信,国君是重人情的,会为他们主持公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赵恒有些恍然大悟了,父亲今日所说的,已经不仅仅是这个案子应该如何判决,对于国君而言,一件案件的判决公正与否,几个人的生死存亡,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对类似事件的处理上,维护秩序,同时收买人心,让赵氏的威望,一点点堆叠起来,最后变成万丈高楼。

但赵恒心裏依然有疑问,那就是这雍、汉两朝的历史,虽然父亲说是九州之外的外域历史,但他为何会知晓如此多的细节,那两朝的历史,那些君主面临的问题,为何与方今在赵国发生的事如此相似?

然而赵无恤却卖了个关子,笑道:“等你有朝一日坐到为父的位置上,便能够知道了。”

太史墨已死,但那份他为赵无恤书写的《秘史》,就藏在未央宫的祖庙密室里,赵无恤打算,这份秘史,只有每一代新继位的国君才能看到,也算是赵氏的祖训吧,至于子孙们乍见时是惊骇莫名,还是恍然大悟,事后是连忙销毁,还是继续深藏,等待下一位国君翻阅,赵无恤就管不着了。

最后,他总结道:“以法为骨,以礼为皮,再加上一点道家老子的君王南面之术和形而上学的高深莫测,就是一个合格的赵国君主……”

“小子受教了!”

在教完儿子治国平衡之道后,赵无恤也终于说出了对此案的看法:

“后日,在大理寺召开对伍封复雠案的公审,届时邺城各界皆可入席参观,让人去告诉邓析,寡人支持他,按照律法规定的条文维持原判,程序越公正越好,判得越重越好!”

他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笑:“在赵国,必须明确这样一件事,国君是没有错的,国法也不会错,就算有错,只会是‘酷吏’的错!百姓眼里的恶人,让‘酷吏’来当,百姓眼里的圣明君主,由寡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