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发散思维(1 / 2)

想了大半夜的李世民对洺州产生了极大的不认同,他觉得,让所有人吃那么好,是一种奢侈的行为,不应该推崇。

次日一大早,他就把这个问题跟冯智戴讲了,然之后,他们两人就在推崇奢靡和不可浪费之间展开了讨论,然之后,又延伸到了管理模式和经济方面。

“不瞒你说,我刚来洺州的时候,其实也感觉于都督对百姓们有点太过于好了,殿下你应该知道,洺州各个产业的盈利是非常高的。

但是,于都督的库房里,却很少有超过一千万贯的现钱。

他将这些产业九成以上的收入,都白给了洺州的府库,让我们投到了民生当中去,让百姓们吃好,喝好,穿好,住好等等等等。

可后来我明白。

没有他的这些投入,就没有洺州的今天。

他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称之为发散性思维,可能我对这句话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件事情上面来,而不是在有些的资源里面刻苦节俭自己。

因为你节俭的再恨,钱粮也不会变多,受苦的是所有百姓,他们可能不支持做事业,甚至反对你做事业,失去了创造力。

而以利益刺激百姓想办法赚钱,加大产出,却是能放大百姓们的创造力,让百姓们过的更好的同时,又拥护你,帮你赚取更多的财富。

事实证明,他这样做,确实让自己更加富裕了,如果现在计算他名下各个产业的盈利,一个月都有数百万贯之多,比当初他起家时,库房里所有的钱还多。

而且他还觉得,把钱财放在库房里累积的人,是最傻的。

他觉得钱应该是花出去,让其流通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发展起积极作用。

事实证明,他也是对的。

洺州百姓现在已经可以不用那些铜钱丝帛作为货币了,用纸钞存票同样可以作为货币,可以让所有的铜钱丝帛用作其本质的用途,制作各种装备,衣物等。

而洺州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发展,就是因为洺州大部分的钱,都是在不断的流通滚动的。

当初,他在洺州银行贷款千万贯,很快就在长安完成了过万家店铺的收购,你看着吧,当这些店面全部建设装修改造完成,开业的时候,它能给于都督带来多大的收益,能将长安的商业推动到怎样的新高度。

洺州的各种基础项目建设,都是找洺州银行贷款,直接开始做,这些建设会帮洺州打造一个非常良好的商业和生活环境,从而,让洺州各个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到时候,随便收他们一点商税,也能把那些贷款还上。

这会大大的提前洺州搞各种建设的时间,让洺州的发展没有钱力上面的阻碍,所以,于都督之前说的,谁会运用银行贷款,谁就领先,谁就占优势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

就像我们冯氏,就准备找洺州银行贷款五百万贯,用于在岭南的码头,船运,和各种工坊的建设。

如果想要等我们通过缓慢的盈利积累,攒够这么多钱来做这些事情,可能需要好多年的时间,现在,却是能马上开始做,明后年陆续建好之后,就能开始盈利。

关中那边各家,似乎还太保守了一些,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多少大额贷款,如果不能将思想解放开,一直这样,十年以后,我穷困的岭南,未必不能超越现在的关中。”

冯智戴这一席话,说的李世民完全没有了吃早餐的胃口,作为洺州的执政官,虽然只有几个月时间,但他了解到的洺州的情况,看到的一些事情的本质,要比李世民清晰的多,而现在,李世民已经有些后悔,当初没有把于秋的这句话听进去。

如果,自己早些找洺州银行贷款周转,关中的养殖和种植事业,肯定比现在的规模大,而且,说不定已经搞好,开始产出了。

“你是岭南冯公之子,又是朝廷任命的春州刺史,为何想到来洺州,为于秋做事?”逐渐消化了冯智戴说了这个论点之后,李世民有些好奇的问道。

“或许是于都督想刻意交好我们冯氏吧!他似乎对南方特别的重视,而且……”冯智戴没有把于秋可能是个兽控的事情说出来,生生的止住了话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