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热门话题(2)(1 / 2)

楚王好细腰 锦公子 1416 字 2022-12-19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如今正在国子监呢,没错,是国子监,离皇宫着实不算远。

太子妃要办的事就是太子心中第一紧要的事儿。

太子妃说要办女学的第二日太子便派人带着常祭酒的信连夜去了山东泰安。

常祭酒倒是想自己跑一趟,他知道,太子是在笼络自己势力,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必然。

看着太子上进,他自然高兴,卧薪尝胆这么多年,总算没有辜负先太子所托。

可奈何皇上点名他负责今年春闱阅卷和接下来的殿试,走不开啊。

傅国舅的死因大白天下得益于上官大人的手札。

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上官大人也算有始有终,破了案子,终得圆满。

太子出面当和事佬,上官家也不好再对朝廷心生抗拒,虽仍旧不肯入仕,但至少同意族中子弟来京办学。

办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身为大齐人,可以不效力赵家天下,但要为百姓谋福祉。

再说,上官家欠了清虚道长一个大人情,当年上官大人能全身而退回到山东全仰仗于清虚道长从中周旋。

而且,曾经的鬼谷谷主在游历时收过上官家一位祖辈为徒,上官家和鬼谷算得上是老交情了。

赵恒虽是太子,可也是清虚道长首徒,皇家的面子可以不给,鬼谷的面子必须给。

上官家派来的上官明礼和上官学礼两兄弟虽然和赵恒年纪差不多,可论起来,他们得叫赵恒一声大师伯。

山东大儒以上官家为尊,上官家都派了家中嫡系子弟,其他家族自然要派人来。

因为其父辈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这个年纪让他们背井离乡的也不容易,后面还有一大家子呢。

于是各家族便派了族中出色的年轻子弟来京,也是给足了太子殿下面子。

入不入仕这种事,现在不着急下定论,人都来京城了,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上官家的泰安书院大齐闻名,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不远千里的去山东求学,就是冲着泰安书院去的。

办女学对他们来说没有难度,而且女学就办在国子监内,这也是借了国子监的金字招牌。

能进国子监读书的都是什么人?世家官宦子弟,寒门优秀学子,说白了就是将来朝中中流砥柱,最好的都在这儿呢。

谁家还没有个女儿姐妹的,能接触到第一手的未来夫婿人选资料,还找什么人打听呀,自己就看的清清楚楚了。

最重要,国子监的金子招牌,东宫发起,试问,谁家敢不给面子。

这两日大臣们家中陆续都收到东宫和国子监联名送去的招生通知。

因为是第一批女学,所以要求条件比男子入国子监的条件宽松许多。

而且若家中嫡系没有适龄女儿入学也可推选一名族中女子顶替这个名额。

听说孙大人的女儿,宋大人的女儿,刘大人的女儿早就内定了名额。

还听说柔妃娘娘每月会到国子监教两次骑射课程,年末考评的时候淑贵妃娘娘和太子妃娘娘也会来做考官。

这几日大臣夫人们可忙了,忙着打听内幕消息,忙着让家中女儿备考,着急程度快赶得上科考了。

幸好洛风经验丰富,没有听皇上的直接出城寻找,先让暗卫暗中在京中打听。

派去的暗卫不过一盏茶便打听到消息回来,太子殿下在国子监视学呢。

洛风重重的松了口气,很明显,皇上有点小题大做了。

太子殿下没有穿太子冕服,一身常服来的国子监,十分亲民的问学子们的学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