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苏辰拿出笔:“请问两位现在是已经工作了吗?”</p>
两个姑娘齐刷刷摇头:“不,我们还是大学生,北大的。”</p>
苏辰快速记录下来信息,随即又问道:“请问两位购买《新周刊》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同学说的,还是朋友传达的?”</p>
可能两个姑娘觉得这种街头调查的方式很新鲜,于是耐心回答:“老师说的,说这是一家刚发行的刊物,里面的内容很不错,所以我们就来看看。”</p>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p>
苏辰点头表示理解,接着问道:“你们希望新周刊增添什么样的板块?或者说什么样的内容?”</p>
“这……”一个姑娘想了想:“我们还没看完,等看完了,我们才能知道。”</p>
“好的,那欢迎你们给我们杂志社来信。”苏辰说道:“我们的地址已经写在杂志里面,同时也在征稿,如果能够通过我们杂志社的选用,将会获得稿酬。”</p>
“啊?真的吗?那我要是有好的故事,一定要和你们投稿。”</p>
“我就不打扰你们。”苏辰挥挥手:“期待你们的来信。”</p>
“再见。”</p>
两个姑娘挥挥手,离开此处。</p>
接下来,只要是遇到来购买《新周刊》的人,苏辰都要询问一番,也就是渠道,对刊物有什么想法之类的东西。</p>
采访几个人后,他没有停留下来。</p>
同样,杂志社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来做街头调查。</p>
不少没事干的人都被薛瑜安排到各个地方去。</p>
苏辰回到杂志社,就去找薛瑜,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交上去。</p>
薛瑜认真看了看,道:“显然都是因为体制内的订阅,所以这些人才知道,而且还有部分是因为朋友口头告知。”</p>
“是的,因为我们的人物素材都是取自于身边,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然是要看这些故事是否写得真实。”苏辰点头:“现在暂时在京城发行就行。”</p>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同时并不打算增加发行量,你意下如何?”薛瑜问道。</p>
苏辰点头:“可以,暂时就发行这么多就ok。”</p>
《新周刊》的发行对于一些京城人来说,好像没有任何的影响。</p>
而对于故事里人物原型的人来说,却意义非凡。</p>
不少人亲自打电话到杂志社。</p>
“我是一名医生,以前逢年过节都不能在家里陪我爱人和孩子,心里真的愧疚,而且我爱人有时候也不能理解,你们发行的刊物让他和我们周围的人了解到我们的生活后,现在都很关心我。”</p>
“我爱人是一名公安,以前老是觉得他整天不在家,原来私底下这么辛苦,谢谢你们,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也谢谢你们把他的故事发出来。”</p>
“我父亲是一名老战士,请问你们可以把他的故事写出来吗?”</p>
等等诸如此类的来电。</p>
要么是感谢,要么是希望能够上杂志。</p>
听着社里不断响的电话铃声,薛瑜终于松了口气。</p>
“显然我们的路子是走对的,如果只是一些虚构的爱情故事,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p>
“所以,故事的原型最好是要接地气。”苏辰点头:“接下来,我们还要准备月末的刊物,而且也要更为认真,不能疏忽大意。”</p>
“那是自然。”</p>
……</p>
时间一晃来到月底,这期间发生几件大事,比如新中国海军舰队第一次出国访问胜利结束,以及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钟后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等重大新闻。</p>
有了第一期发行的经验,这一期薛瑜的压力就没那么大。</p>
此时,距离过年也就只剩下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p>
将所有事情都处理完的唐婉茹从香港上来,要在京城过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