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导弹实验!霍肯森:我眼睁睁看着,你告诉我什么都没有?(2 / 2)

“王院士,你们就放心吧,要多少经费,你们随便开口,我们都百分百支持!”

“沉会明团队对吧?我听过这个名字,没想到他做这么高端的研究,这真是让我们的技术大突破啊!”

“这个雷达技术,比F射线还重要!”

众人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他们对于新型雷达技术表现的比F射线技术还要感兴趣。

因为雷达技术是直接能用的。

F射线……

这一趟跑下来,总感觉有点鸡肋,速度快、威力一般,想要应用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或许不是F射线技术不行,是廖建国不行?”

许国茂带着思考看向了廖建国。

后者则回以尴尬的笑,并下决心带队好好的做研究,必须要做出拿的出手的成绩。

否则……

脸,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

于此同时。

阿迈瑞肯方面依旧在尝试和种花家商谈技术合作问题。

这对于他们百利而无一害,只不过长时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他们又开始重复老套路的手段--

制造争端!

首先,一些具有争端性的话题重新被提了出来。

其次,他们还在内部讨论应对种花家科技崛起的方式,甚至在讨论实施局部争端的可行性方案。

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手段。

在全球核威慑平衡的大背景下,大规模争端当然是不可行的,但局部小规模争端也可以达到目的。

当前碰到的问题是,开启争端的后续似乎变得不可控,因为他们没有控制局部争端的底气,比如,空舰系列飞行器的出现,让他们的军事科技处在了被动的局面。

他们没有应对空舰系列飞行器的手段。

这是个大问题。

内部有人就提出,“空舰飞行器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要不开启大争端,我们不需要直接介入,就不需要直接对抗。”

“但是,不直接对抗,就控制不了局面……”

这是个死循环。

但是,制造争端的氛围还需要继续下去,才能给对手持续带来压力,即便不能让对方屈服妥协,也能树立全球第一的形象。

于是,他们就宣布要进行常规演练,地点则选择争议地区的边缘。

种花家也很快做出反应,反应相对平澹的多,就只是宣布在有归属权的临近海域,进行常规导弹试射实验。

这个反应有点令人失望。

演练,自然要以演练对抗,就只是试着常规导弹能有什么威慑力?

好多人还期待种花家能派出空舰飞行器,才符合当前国际局势上的紧张氛围,也能趁机再看看,空舰-2开启隐形护罩的英姿。

导弹试射当天。

阿迈瑞肯方面非常重视,他们派出了最先进的洛伦号导弹观测船,在划定的导弹试射范围周边航行。

这是为了收集试着导弹的数据。

洛伦号导弹观测船,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观测船,它搭载着绰号为“眼镜王蛇”的雷达系统,能用两个波段连续跟踪1000多个目标,同时,可以收集太字节的数据。

这套雷达系统还能帮助研发相关的算法,用于相关的反导以及反卫星的实验测试。

约翰-霍肯森,洛伦号观测船的舰长。

在执行任务的当天,约翰-霍肯森表现的很放松,他手里拿着望远镜,站在甲板上,和旁边的副舰长马克-亚历山大-威尔抱怨着,“真见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他们没发布确切时间,结果我们的任务是二十四小时,但那根本不是什么先进的导弹,只是常规导弹而已。”

“威力很一般,轨迹固定,我觉得根本用不到洛伦号,拍一搜小型雷达船过来就足够了。”

“上面就是小题大做!”

马克-亚历山大-威尔笑道,“就当是训练了,反正来这边每天也无事可做。”

“说的也对。”

约翰-霍肯森说着抬起了望远镜,朝着远处的画面看了一眼,随后突然喊了起来,“看呢!那是不是目标?”

远处的海平面卷起了浪花。

因为距离太远的关系,他们也只能看到一层激射的浪花,没有看到大范围的爆炸。

威尔拿过望远镜,也朝着那个方向看了一眼,“应该是,没错。导弹爆炸就是这个效果。”

“真是好消息,我们的工作完成了。”

这个时候,爆炸的声音已经传了过来,即便距离太远导致只能隐约听到,也帮助他们确定是导弹爆炸。

威尔放下了望远镜,和霍肯森对视一眼,忽然感觉有些不对劲。

“怎么没有预警?”

“我们应该提前知道才对!”

“怎么回事?”

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就只是感觉有些不对劲儿,马上就拿起通讯设备,联系舱体的雷达小组,问道,“有检测到导弹吗?”

“没有。”

“长官,还没有信息!”

“一片风平浪静,什么都没有……”

这时候,霍肯森抬头就看到一个黑点从云层中冒出,随后朝着远方激射而去,很快就能看到爆炸产生的浪花,并听到导弹爆炸的轰鸣。

他再次朝着对讲机问道,“现在还没有吗?”

对面马上回复说道,“长官,没有信息。你放心吧,如果有信息,我们会第一时间报告的。”

霍肯森放下对讲机,他和威尔对视一眼。

两人再也无法澹定,他们一起跑向驾驶舱,还对着对讲机嘶吼着,“偏转方向,开启最大马力远离这里!”

“现在,立刻,后撤!”

“快,再快!”

“见鬼!我可不想被炸到海里喂鱼……”(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