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鼓励尚贤立功的道德,以激发邦国的劝善乐业之心,避免社会败坏。
四是设立州牧官职,监控邦国,以联结王室与邦国。
五是建立军队,按禁令究办,以正中平衡各个邦国。
六是实施区别职分纳贡,使邦国各尽所能。
七是检阅核计各地民众人数,让各邦国土地与人数平衡。
八是使用能均衡并坚守公平的法则,使得尊者守大、卑者守小,以安定各邦国。
九是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各邦国之间相亲相合。
《周礼·夏官》最后强调:“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即以上九条法则,都是王室以征伐来正邦国的法典,邦国诸侯只要有一条做不到,则属于有违王命,王室将出兵整肃国家纪律。由此可见夏朝初期,天子之位的“正”,是禅让继位之正,诸侯之位的“正”,是服从王室中央管理之正。位“正”的观念,是中国社会不发生动乱最重要的意识形态。
当建立起国家新官僚体系、等级制度后,大禹开始建立新的国家控制体系。
《淮南子》曰:“昔者鲧作三仞之城,诸侯倍之。禹知天下叛之,乃坏城平地,散财物,禁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过去大禹的父亲崇伯鲧建造了三仞高的方国城墙。夏朝一仞为七八尺,一尺为一百粒黍米的高度,所以崇伯鲧城墙的高度约为四米多。其他诸侯学习崇伯鲧,方国城墙的高度翻倍。
大禹知道,天下凡是建立起城墙的诸侯国都有反叛之心,于是破坏了这些城墙,夷为平地,将这些国家诸侯的财物散发出去,同时他们禁止建立军队,对其施以五德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位于海外的国家都来臣服,中原外围的四夷国家诸侯都到大禹这裏来接受夏朝官职。
大禹收缴了九州所有的青铜兵器和青铜用具,加上州牧官员、方国诸侯送来的青铜,铸成了九尊巨大的大铜鼎。
中国的铜鼎,最初是有三只脚的铜锅,下面烧起柴火,上面可以煮肉,而从此时开始,铜鼎就变成了国家统一的王权象征。大禹将九州名山大川、奇异之物分别镌刻于九鼎之身,每鼎象征一州的土地,再将九鼎集中安置于夏都,象征九州大地国家一统。
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据说中国从黄帝时代开始,土地就归天子黄帝所有,不可以进行买卖。夏朝沿用祖制,国土属于夏后氏天子,虽然国土主要为各诸侯国的封地,但任何土地都不能用于交换和买卖,否则就要受到天子的干涉。
夏朝封地分为两种:一是中央政府直接分封给各贵族诸侯的方国封土;二是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部族接受天子分封而成为方国。无论何种方式,诸侯国均服从于大禹管理,并根据在“九州”和“五服”中位置,远近都要承担义务、交纳贡赋。太远的荒蛮之地,只需服从夏朝天子教化,认同中原文化既可。
就这样,大禹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制度:方国对王室的《禹贡》制度,为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经济关系;天子对诸侯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以及官员分级管理制度,为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政治关系。此外,大禹还颁发了全国统一执行的农耕《夏历》,扩建了国家军队,建立了律法《禹刑》,用专政的办法来控制一统国家的政权。
大禹所建立的国家,有巨大的国土疆界,是一个上下级行政关系明确,经济结构清楚,军队和典章法度完备的官僚机构体系。夏朝的组织结构形式,既非“邦联”,也非“联邦”,更非所谓私有财产不足的“亚细亚社会”,而是“单一”主权实体性国家政权。
【主要参考文献:《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尚书今古文注疏》、《史记》、《太平御览》、《淮南子》、《礼记集解》、《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吕氏春秋》、《左传全译》、《书集传研究与校注》、《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