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四艘蒸汽船与其他木制帆船在波斯湾先后击沉了数以十计的波斯船只,俘虏不少波斯商船。黑灰色的蒸汽船成为游荡在波斯湾里面的幽灵,令波斯商船闻风丧胆。波斯水师和波斯湾的海盗从来没有见过坚固的蒸汽铁甲舰,他们在蒸汽铁甲舰的面前不堪一击,就连传统的火攻都起效不大。通过劫掠港口和俘虏波斯商船,远征军的舰队获得了大量的货物和财富。在波斯帝国决定停战之后,蒸汽船和木制帆船封锁波斯湾的行动才宣告结束。远征军给波斯帝国一个面子,没有攻陷他们的首都伊斯法罕,在获得了价值4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之后,远征军原路返回,回到阿巴斯港。远征军回师时沿途的波斯地方军队充满了恐惧,不敢有所阻碍,反而躲得远远的,希望对方走的越快越好。“你们结束战争的速度还挺快。”“没办法,上面要求一切战争都速战速决,见好就收,不能够在一个地方陷入战争的泥潭。如果长期待在波斯境内,我们会遭到他们防不胜防的袭击。”邓千龙率领的海军与黄得功的陆军在阿巴斯港汇合,双方都获得了不少的金银财宝作为补偿,用以弥补发动战争的损失。远征波斯的行动很快就结束,以后的开发才是重点。远征军在霍尔木兹岛和格什姆岛各自修筑了一座简陋的要塞。两座岛屿都在阿巴斯港附近,它们扼守了波斯湾的入海口霍尔木兹海峡。以后要是从波斯湾开采石油走海路运输,任何船只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可以说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相当于控制了半个波斯湾。“以后等开发石油资源的时候再考虑修建新的城堡,我们还无法确定什么地方有油田。话说军部为什么急于需要那么多石油?石油真的比香料、黄金白银还要珍贵吗?”“不清楚……波斯湾不仅仅是波斯帝国一个势力,奥斯曼帝国的势力也渗透到了阿拉伯半岛,还有几个素丹国。我们想要彻底征服波斯湾、阿拉伯半岛,还需要和更多的势力打交道。”“走一步看一步吧,上面应该不着急着开采波斯湾的石油,南洋那边听说还有很大的石油储备。”远征军几个军官高层也不是很明白楚云的用意。他们无法理解将来人类文明对石油多么倚重,即使他们现在知道可以从原油中提取出煤油,还有汽油和柴油,他们也想不到这些石油燃料会在将来的交通工业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将来每年消耗的石油数量是以亿吨来计算。而这个时代,楚云命令发动机制造工厂生产的早期汽车不到1000辆,而且很多汽车其实并没有怎么使用,石油化工也刚刚起步,每年消耗的原油数量屈指可数。目前华夏有两块主要的油田,一块在文莱,一块在苏门答腊,仅仅是南洋生产的石油就绰绰有余。不过楚云也有着自己的石油消耗计划优先消耗海外的石油,尽量避免开采本土的石油资源。虽然本土也有不少的石油资源储藏量,但是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尽管在海外开采原油和运输原油价格比本土直接开采的价格要昂贵许多,楚云还是想率先开采波斯湾的石油,然后是南洋,最后才是本土,其他的资源也是同理。远征军明目张胆地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随时可以封锁波斯湾的出入口,为华夏的将来布局。东印度公司其实在阿巴斯港设有商站,里面存放着丝绸和地毯等波斯商品,这个商站仍然启用,与两座岛屿上的要塞相辅相成。波斯人以前对东印度公司还没有怎么反感,现在对“助纣为虐”的东印度公司却充满了惧怕又憎恨的复杂情绪。不管波斯人怎么想,上天赋予这片土地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被楚云盯上了。很快就会有华夏官府设立的石油公司前来勘探石油资源的分布、修建城堡、进行开采活动……至于这片土地的其他东西,包括人口领土,楚云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任由他们发展。而这一次对波斯帝国的作战让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波斯帝国也进入了华夏的视线。波斯帝国提供石油资源、莫卧儿帝国提供廉价劳动力、粮食和市场,大半个亚洲都在养着本土。“我们该回去了。”这是邓千龙、秦佐明、陈邦彦等在赤道附近活动的军官少有联合作战。一队队土邦士兵登上运兵船,一匹匹战马被赶上船,甚至还有牛羊也作为战利品运到船上。俘虏的牛羊数量太多,数量在上万头以上,远征军也不打算还给波斯帝国,而是打算将能运的都运回去,以至于带来的船只根本就装不下这么多牛羊。远征军除了留下一支小队把守两个岛屿上的简易要塞和商站,主力则向印度和南洋撤退。要将补给物资从印度或者南洋运输到波斯还颇费工夫,由于签订了条约后无法通过袭击波斯帝国境内的城镇和粮仓获得补给,他们无法长期在波斯帝国停留,只能够尽快回到本土或者被当做是粮仓的孟加拉地区。波斯帝国被征服之后,被迫承诺万国博览会开始的时候会派使节团前去参加。礼部的大使不只是在波斯帝国活动,他们还开始邀请亚洲其他王国前来参与万国博览会,包括关系谈不上密切的哈萨克汗国等中亚国家。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备当然也不少,只不过从陆地上运输这些物资的成本太高了,除非有铁路、管道缩小运输成本。与制造战争借口争夺波斯帝国的石油资源不一样,中亚的一些汗国,礼部大使对他们爱答不理,只是通知到位即可,没有动用武力逼迫他们前来参加万国博览会,他们来不来都没有什么所谓。以后建造铁路和管道之后再向中亚开采油气资源就是。
第1744章 石油开发计划(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