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国内的药厂少,医院进药不方便,或者药剂科主任没本事搞不到药,所以国内的医院里一般都有一个“制剂室”。
一些并不复杂的常用药,医院制剂室可以自己生产调配后再卖给病人,便宜又实惠。
这样不但解决了药物进货是紧张的矛盾,也可以让病人省点钱,疗效总是有的,但毕竟不正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后来国家就不允许了。
陈夏准备去医院的制剂室里翻翻,随便找几个方子出来,再经过陈夏药厂的“精心研究”,然后就能制造出一种新药来。
当然成份也是中药+西药,至于哪种成份更有效?这管陈夏什么事?
路线之争,有赚钱重要吗?
至于药厂的审批,这年头还没有食品药品监督局,也不像后世那样复杂严谨。
几十后一个药物申请,需要拿出制剂处方和制作工艺、定性鉴别、含量测定、稳定性试验、质量标准、药效学、药理学、药动力学、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局部用药毒性、过敏试验、刺|激性试验和药物依赖性试验等等。
八十年代对于药物,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实验都不重视,具体参照医院的自制药。
到时只要衞生局、工商局批准,税务局登记就行了。不同意?怎么?农民兄弟想办个村办厂,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你们居然不批准?
至于药物到底有没有效果?有哪些副作用?这些陈夏了点也不担心。
并不是他对药品安全性不重视,而是他要从空间拿出来的药物,哪个没有经过后世药监局严格审批,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大浪淘沙后剩下的经典用药?
这些药品都有现成的说明书,到时陈夏只要照抄就行了,绝对可以做到安全有效。
现在最让陈夏头痛的并不是审批环节,既然要做药厂,没有机器怎么办?工人可以培训,工程师可以外聘,原料自己可以作弊,但这个机器就难搞了。
他也没外汇,不可能从国外进口,口袋里15万元都不够看的。
人家外国佬多聪明,早就把售价抬得高高的,并且以后维护费用就是一个天价,不是一个村厂办能承受的。
陈夏也不急,办厂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晚个一年两年再办厂也问题不大,实在不行,等到私人可以办厂了也来得及。
过完年,开学季到了,陈春和其他3只女大学生已经返回了学校。
一天上午,陈夏接到了大姐的电话。
“哦,明天开始报名了?要本人亲自到场?行,那我明天过来一趟。”
省城之江医科大学函授大专班开始报名了,陈春提前去询问得知要本人到场才行,于是打了个电话过来让陈夏快点过去。
陈夏一想,反正总务科最近事情也不多,刚好可以去省城看望一下许瑞、许媛两兄妹。
尤其是美女,总是让人无限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