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威指示说:“主要有三条,第一,宣示我即将到来的消息;第二条,勘察地址,择定行台位置!”
陈凤连忙提醒:“杭州本就有巡抚察院。”
秦德威解释说:“我不一定驻在杭州,其实我更想进驻宁波,临近海防一线。”
然后又继续说:“第三条,就是广为招纳和征用人才!比如附近常州的唐顺之,江西的罗洪先等人,都请他们来作幕僚。”
陈凤:“......”
秦德威说更想把行辕设在宁波,虽然令人意外但还可以理解,可是征调这些人又是什么意思?
唐顺之、罗洪先等人都是原东宫官属,去年因为拥戴太子,被大清洗了。
当时你秦德威也没见对这些人有多么青睐,甚至坐视他们被清洗,怎么现在又开始想征调了?
秦德威又叹道:“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啊,而且并非那种只知四书五经的文人。
在经史文学之外,这些人都有实用的专长,若弃之于野,岂不可惜?”
陈凤若有所思,莫非秦德威宰相肚里所图远大,这是收取士心之举?罗洪先是状元,唐顺之是会元,名气都不小的。
但陈凤又产生了新的忧虑,忍不住再次提醒说:“罗、唐等人与我不同,都是名士级别的人物,又都担任过翰苑坊局清贵职务。你这样征用,是不是有点太特殊了?”
秦德威回应说:“为国取材,有什么特殊的?”
他当然明白陈凤问的特殊指的是什么,但如今皇帝昏迷不醒,不趁着这时候搞点特殊化,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陈凤别有感慨的说:“我看你这不是征用,而是征辟了!”
秦德威这些操作,让他想起了古时候的丞相、大将军、三公等角色,可以自行开府、自行选用官属。
但是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大明,可不时兴这一套啊!
秦德威翻了翻白眼:“你想多了,什么开府不开府的,我只是征用幕僚而已!”
陈凤还是吐槽说:“所以你这样不伦不类的,只能叫幕府了。”
秦德威:“......”
你知不知道,隔壁倭国也有一种幕府?不懂就别瞎说!
陈凤也不再多废话,转头就吩咐仆役去收拾行装,等准备齐当后立刻走人。
趁着等待的功夫,他又对秦德威问道:“你说分为三拨,后面两拨又怎么安排?”
秦德威便答道:“因为大队人马沿水路行动太迟缓了,所以我决意只带家丁和小队护卫,脱离大队伍,快速南下,这就是第二拨。
这样人数较少,沿途供应简单,行动也就更为快速,能比大队人马集体行动更早到达浙江。”
陈凤有点担心的问:“你这样轻车简从,安全没有问题?毕竟你如今身份不同过往。”
秦德威答道:“八个家丁,再加十二个护卫,二十人应该足够保证安全了。
如果沿着运河南下这条路,二十人都不能护得我周全,那大明早就没有太平了!”
陈凤又问起另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那你先行到了东南后,如果没有大队亲兵压阵,又如何立威?缺了数百亲兵壮大声势,你连督抚的场面都撑不起来啊。”
对此秦德威仍然早有定计,“不妨!待我从南京再选一批官军充入标营亲兵。
这样等我到了东南,立刻就有大队亲兵傍身,何愁不能撑起督抚场面?”
如此陈凤再没有疑问,等行装收拾好了后,就带着十来个人,率先作为先导官走人了。
随后秦德威也吩咐下去,准备再次挑选十二名精兵强将,连带家丁八人,今天收拾好行李,明天也继续南下。
至于其他大部队人马,就慢慢在后面移动吧。
忽然长随张三站在门外,高声禀报道:“门外有个少年人,要求见老爷!”
秦德威皱眉,瞪眼,大喝道:“老爷我很闲吗?哪有时间见什么少年人!”
张三赶紧又说:“但那少年人拿着曾老爷的信件!”
于是秦德威也奇怪了,这又是什么神圣?能劳驾曾后爹写介绍信?便又吩咐说:“先把书信名帖之类的拿进来,让老爷我看看!”
不多久,张三又回转过来,手里捏着一封文书,呈给了秦德威。
秦德威此时的工作其实只有等待,左右也是无事,就打开文书纸面看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曾后爹的介绍信,却是一首诗: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看完后,秦中堂久久无语。这首诗那是相当的眼熟啊,自己还没来得及抄袭,就已经现世了?
再看落款,明晃晃写着“候补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
这可真是......秦中堂再次久久无语,自己这次出差,王霸之气还没四射,怎么名人小弟就自动来投了?
想着想着,秦德威忍不住就抬头对张三问道:“这人多大?”
张三没明白秦老爷关心这个作甚,但还是答道:“看着十六七模样。”
秦德威很遗憾的叹气,怎么才这么点岁数,只是个未成品少年版的,没法即插即用啊。
随后还是挥了挥手,对张三说:“先把人领进来看看吧。”
旁边一直没说话的徐文长突然开口道:“这少年并不简单,有点小心机。
他明明是个武官,却先献上诗词,分明是投秦中堂所好,有意借此引起秦中堂注意,或者给秦中堂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他如果手里有曾老爷的书信,但却不先拿出来,只怕也是想先在秦中堂面前表现一番,然后再献出曾老爷的书信,这样效果更佳。”
其实对这些小心机,秦德威并不以为意,戚继光虽然是英雄人物但肯定不是傻子啊,在历史上不一样舔张居正吗?
他就是特别好奇,这个才十六岁的戚继光到底怎么搞到曾后爹书信的?(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