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大明以陈奇瑜为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总领九边边军,御赐尚方宝剑,带领所属军队即日启程前往关外征讨满清。
圣旨一下,举国震惊,赋闲在家的内阁前首辅周延儒连上七道奏折,称陈奇瑜资历浅薄不可担任大明统帅与满清一战,大臣们争先上奏请求皇上三思而行。
崇祯皇帝面对他们的奏折一笑置之,不予理会。
九月十六日,崇祯再下圣旨,自即日起,所有内侍严禁外出京师一步,内侍不在担任任何外职。
这一圣旨一出,更加惊涛骇浪,朝野上下顿时翻了天。
数十个有权势的内侍联系亲近的官员向皇上施加压力,然后成百的内侍跪在文华殿前面,请求皇上收回成命。
崇祯看着眼前的奏折和身边的王承恩,淡淡地说道:“你也是内侍,为何不与他们跪到一起请命,反而站在朕的身旁一言不发?”
王承恩低头说道:“天下的事不管宫里的宫外的都是皇上说了算,皇上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至于门外那些蠢材,活着也是玷污咱们内侍的名声。”
崇祯笑了笑:“王承恩啊王承恩,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更应该知道怎么做,从此以后朕不希望内侍们再插手国家大事,你懂么?”
王承恩连忙跪到地上:“老奴记住了。”
九月十七,崇祯下令斩杀以高起潜为首的二百余名太监,朝野震惊,继而沉默。
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一跃成为首领内侍,总领十二监,四局,八司。
这样一来,王承恩等于成了京师所有内侍的上司,一时之间声名显赫朝野。可是他还是低调地服侍着崇祯,从不和朝堂大臣多说一句话。
所有曾经上奏折为内侍求情的官员们惶恐了一段时间,他们大多经历了魏忠贤案,知道皇上出手了就要连根拔起。
当年被定义为阉党的人天下之间有数百上千,全部都罢官免职了,严重的甚至抄家灭族。
可是这一次,斩杀了内侍之后,锦衣衞也没了动作。这帮官员暗自庆幸了一段时间,也消停了一段时间。
已经出征的陈奇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问三遍卢象升如何,来人回禀:“皇上并没有提及过卢大人。”
陈奇瑜暗叹一声:皇上啊皇上,就差一步。从袁崇焕到卢象升,皇上你是一点都没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皇上你怎么就不肯低一次头呢?
五天之后,崇祯的案头又摆上了一份新任福王送来的奏折。
“臣福王朱由菘拜谢皇上恩宠洛阳就藩,今听闻闯贼劫掠陕西,欲成大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臣愿助皇上剿灭反贼,匡扶大明江山!”
当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内阁的诸位大人全都愣住了,这新福王是悲伤过度脑袋烧坏了么?大明开国二百多年,自从就没有就藩的王爷带兵打仗的先例。
但是最近皇上心思难定,与大家相熟的内侍全都被斩杀了,众人也没办法推测皇上的心思。总之这种伤及不到自身利益的事情,就随着皇上的意思就好。
于是这帮内阁大臣将这份奏折送到了皇上的案头,还放在了所有奏折的最上面。
崇祯看到这个奏折也很头疼,先不说大明就没有这个先例。就算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如果朱由菘剿灭了闯贼自己就地自立为王怎么办?
他可是比闯贼名正言顺多了,到时候天底下蠢蠢欲动的人还不争相投靠?
而且自己给他派多少人合适?派的人多了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明显不合适,派的人少了,到时候朱由菘战败身死。史家还不得把罪名全部推倒自己身上?
到时候自己就是阴谋陷害两代忠义福王的昏庸皇帝,这一点崇祯也万万不能接受。
他看着奏折越看越烦躁,对着身边的小太监说道:“去,把内阁首辅范复粹还有内阁里的大臣们都给朕叫过来!”
小太监跑了出去,一刻钟的时间,内阁首辅范复粹带着内阁大臣张四知、魏照乘、谢升来到了文华殿中。
行礼之后分站两列,崇祯看着范复粹淡淡地说道:“这份福王的奏折你们都看过了吧?”
四个大臣齐齐点头:“臣等看过了。”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几个人看了范复粹一眼,皆沉默不语。范复粹苦叹一声,这个内阁首辅还真不是好做的,遇见了难事这几个内阁大臣就互相推卸,遇到了好处就蜂拥而上。
眼看四个大臣沉默不语,崇祯微怒:“你们有什么想法快点说!朕不怪罪你们就是了!”
张四知看着范复粹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心说:又要派自己赤膊上阵,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说就说。
想着右迈一步出来:“臣有一些浅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