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汉经厂办报纸(2 / 2)

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历万书疑惑道:“殿下,邸报是手抄的,并非印刷之物.”

朱慈烺觉得这人还不错,不是个混吃等死的饭桶,于是耐心解释道:“本宫办的报纸,面向的群体并不是官署,而是民众,所以需要大规模的印刷,这回你明白用活版印刷效率更好了吧?”

如果历万书不理解,朱慈烺将不会再鸟他一句。

听到这里,历万书这才恍然大悟,道:“殿下聪慧,卑职理解了,卑职曾经也计算过,若是大规模的印刷这种不固定的文本,活版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且印刷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便宜。”

“觉悟挺高,是个做事的人!”朱慈烺心中暗暗点头。

顿了一顿,历万书像是想起什么,又道:“殿下,这大量的印刷,印墨的费用将会大大增加,每年户部给汉经厂的拨款却是极少”

朱慈烺一笑,道:“这经费之事自然不用你考虑,本宫会按时拨下经费,本宫也有其他任务委任与你。”

听皇太子将要派下差事,历万书心中大喜,忙道:“愿为殿下效力!”

朱慈烺意味深长道:“本宫听说你文笔不错,做个六品典簿有些屈才了,本宫打算让你和马銮做正、副主编,如果做的好,本宫亲自点你进翰林院。”

“进翰林院?”历万书张了张嘴,内心狂跳不已,被“点翰林”进入翰林院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在各朝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能让所有的文人趋之若鹜。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在大明,内阁大臣必须是翰林出生。

历万书狂喜了一阵后立马回过神来,有些迟疑道:“殿下,卑职听说想入翰林院必须是进士出生”

朱慈烺有些惊讶地看着这位六品小典簿,他居然没被自己忽悠住,看来定性很强嘛!

朱慈烺笑道:“你且放心,我朝的翰林是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本宫将你点入翰林充当东宫侍读并不算逾规。”

听到皇太子亲口许下,历万书欣喜若狂,连忙拜倒谢恩。

随后朱慈烺安排了一系列的任务给历万书、马銮,要求他俩组建编辑部,招收一些舞文弄墨的文人,平日按照他的主题要求撰写文章,发行的报纸就叫《新明日报》。

朱慈烺当时就给了两千两银子用于印刷费用,又给了两千两银子,作为办报费用,只要汉经厂不贪,足够汉经厂和编辑部开销一整年。

汉经厂作为皇室印刷厂,铜活版的字模有完整的数套,根本不需要另外铸造,只要有底稿,排版就能印刷。

只需一天,就能把所有稿件的模版排好,加上写稿、收稿、印压、成报的所有时间,出一期报纸也就五六天时间。

朱慈烺要求他在登极大典后一日出第一期报纸,先出五万份。

临走之前,历万书把胸脯拍的啪啪响,向朱慈烺保证,第一期报纸,他只要四天就能印刷出!

这历万书听到自己的承诺后,现在跟打了鸡血似的,恨不得一天内完成任务,不过他也知道写稿子也需要不少的时间。

朱慈烺点了点头,他要显摆就让他显摆呗,反正这历万书要是个水货,干不好的话,朱慈烺有的是人。

现在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举人秀才什么的,国子监里的文化人更是多的一塌糊涂,在大明,南北二监有学生一万多人,随便在国子监抡上一棍子,都能抡翻百十个没事做的文化人。

这年头没饭吃的文化人太多了,如果有一份跟专业对口的职业,还算皇太子的门人,那铁定是踏破了门槛往里挤。

朱慈烺离开汉经厂后,历万书立马开干,将汉经厂中所有的工匠都召集到了一起,发表了一番极其重要、热血激昂的演讲。

演讲结束前,历万书郑重宣布:所有工匠月钱待遇每月增加一两银子,对于工作表现认真,印刷质量好,数量多的工匠,发奖金,重奖!

不得不说,这个历万书是个人才,颇有管理能力,不愧是个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干部!

工匠们平日闲的无事,薪水也低,如果增加工作量后还是老样子,那谁还愿意去干活?只有加薪才有激情,努力才有回报!

……

喜欢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请大家收藏:()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