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螺旋桨—链条传动(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螺旋桨……脚踏……自行车……链条……链条传动!

朱慈烺终于想到了最近心中一直隐隐地一个新想法:战舰驱动,现在搞不出轴密封(太精密、加工不出来),可以用链条传动啊!

想到就做,他立即开始画图,在战舰的尾部、方向舵的前方,如同现代船舶一样增加一个螺旋桨,加强尾舵结构强度,以便安装螺旋桨,螺旋桨的驱动则用链条,链条一头是船尾上部的蒸汽机动力轴上的齿轮,另一头则是螺旋桨上的齿轮。

推进传动问题,一直是朱慈烺头痛的问题,他也想上轴密封,但是大明目前的加工精度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

在推进问题上,内河航船用帆的不多,如果风不好,大海宽广可以走之字形,但是内河狭窄,没法走之字形。很多都是划桨或者摇橹,有的甚至是撑杆,最惨的航线干脆用人拉纤。

就拿川江来说,朱慈烺是知道的,好多纤夫男女都有,都是最赤贫的无业者,全部都不穿衣服,因为衣服会被磨损。男女混杂在一起,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把沉重的货船,拉过三峡。

一般来说,从驱动效率上看,划桨最低。因为,手臂每做一次划桨的圆周运动,船桨有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里,在空气中的运动是白白耗费能量的。而摇橹就不同,船橹一般位于船尾,橹始终都在水里,作用力全部能用在推进上,所以船橹的效率是划桨的三倍。

但是船桨也有优势,就是可以多个数量的布置在两舷,一条船却只能布置一根橹(大江大河和海船除外,可以在两舷布置密集的橹)。即使多人一块摇橹,也没有划桨方便。摇橹推进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来摇橹时多半采用站姿,长期操作更耗费体力。二来摇橹更占用船内空间,不利于部署多层摇橹。

还有的选择就是明轮,在中国很早就发明了明轮推进的船舶,内河和海洋的航船都有用明轮推进的。而且造的非常的巨大,速度也很快。这种船型就是车船。

早在南北朝,史书上就已有车船的记载。

在唐代,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结构就是一根木轴横穿两舷,两舷外各有一个带着很多桨叶个木轮,木轮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

木轴在船内有踏板,就像人力踩踏的水车一样,一排人扶着横木杆用脚踩,来使两舷外的木轮转动,划水前进。一条船从前到后又很多排木轮,多的有几十排,所以速度还是挺快的。缺点是占用内河航船最宝贵的舱内空间,因为吃水浅,内河船往往只有一层船舱。

宋代的车船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王彦恢制的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桨片)。木匠高宣也是造车船的名匠,曾创造大小车船10余种,大型车船长20~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纳700~800人;中型车船一般承载200~300人。车船有2车、4车、5车、8车、9车以及23、24车等多种。这个数字就是明轮轴的轴数。宋朝最大车船长36丈,宽4丈1尺。

明初陈友谅也曾使用车船在鄱阳湖进行水战。

明中叶以后,卢崇俊作多种型式的车船称为“静江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