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怎么还有剑术?”朱慈烺发现海军学院开了剑术课,有点不大明白,就问了一句,“难道海战不用大炮而要倚仗刀剑?”
“陛下,”郑建功解释道,“海战当然要用刀剑了!真正坚固的木质战船是很难用火炮击沉的(这是因为以前的钉头弹没上船,这玩意容易自爆或哑弹),甲板交战很难避免。而且战船造价昂贵,有时候还会装载价值连城的货物,当然要全取为上。所以船头和水手最好能精通剑术。”
原来在这个时代的海战中,接舷战和炮战几乎同等重要,但钉头弹的出现,就打破了木质战船很难用火炮击沉的历史轨迹!
朱慈烺却对接舷战不太感冒,在这点上甚至还深得孔代的理解和赞赏。英国有优秀的炮手,可采用舷侧发射,并以其较长射程,避开与西(西班牙)舰的登船作战。所以,孔代也不喜欢接舷登船战的近身搏斗(英国军舰舰长都不会喜欢,因为战术思想不同),获取胜利的代价太大,英国人认为此举动太野蛮。
朱慈烺的优势在哪里?
一是炮打得远,相距五公里敌舰就进入他的大炮射程之内,虽然此时准头肯定不够,二是他现在还有精准的瞄准工具——炮队镜。三是他还有跑得比敌舰快的多的炮艇。
所以,朱慈烺推崇的是先使用钉头弹斩首,集中所有火力把敌人旗舰击沉,再使用开花弹把敌人甲板上的有生力量大量消灭,最后迫使敌舰队投降。
为此,朱慈烺还把放风筝战术详细讲解给所有海军高层指挥官听。
所谓“放风筝”战术,其实十分简单。
就是把自己当作风筝,把敌人当作放风筝的主人。骑兵保持与敌人距离,以弓矢游击,就如“风筝”绕着“主人”环绕而飞,直到将敌人歼灭于弓箭射程之内。
这种战术正是助成吉思汗征战天下的“满古歹战术”,蒙古骑兵就是靠它打遍亚欧无敌手的。
而“放风筝”战术在大明海军的应用,则是基于大明海军的三大特点的充分应用,我的舰炮打得远,就可以始终保持敌打不到我、我却能打到敌人的距离,我的战舰跑得快,则可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始终保持我能打到敌人、敌人却不打到我的距离,把敌人歼灭于他的舰炮射程之外、我的舰炮射程之内,达到我毫发无伤、敌却已被击沉的最好战果。
这种战术特别适合于怼上西班牙那种一拥而上以数量取胜、擅长接舷作战的敌人,郑家军也是擅长此战术,但若郑家军碰上朱慈烺打造的八八舰队使用“放风筝”战术的话,则将会被打得团灭,打又打不到、跑又跑不掉,除了被团灭、一个都跑不掉外,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郑芝龙似乎对于自家舰队的优缺点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主动把军权和外姓骨干交了出来,不得不说老海贼审时识势的本领还是很强的,而且以朱慈烺与郑森的个人之间的要好关系,他还不用担心郑森吃亏。
朱慈烺为了八八舰队能成功实施“放风筝”战术,甚至专门要求过,八八舰队的战舰在船头和船尾要多布置几门炮,以便于边后退边射击。
“原来如此!”朱慈烺点点头,继续审阅着海军学院的教材,很快又发现了出乎他预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