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时代》杂誌揭示出来的秘密!(1 / 2)

导演万岁 张云 3254 字 1个月前

我遇刺之后,整个美国都乱了,洛克特克电视台上,各大广播公司的节目中,美国的一些知名的人物纷纷站出来对这次遇刺事件开始谴责。

鲁特曼、格兰特、潘兴,这些出现的人并不让民众觉得什么异常,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可就让局势变得十分的意味深长了。

在我遇刺的第二天,民主党领袖罗斯福出现在NBC的广播节目中。这是他从上次《林肯传》时间之后,再一次公开出现。

上一次是灰头土脸,这一次却是明显在假惺惺地充当好人。

“我个人,以及民主党,对于柯里昂先生的遇刺表示惋惜,对于行刺的人,表示谴责。柯里昂先生是美国人的骄傲,也是我本人钦佩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是美国的悲剧和耻辱。我们愿意向柯里昂先生的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罗斯福的那些话,是十分道貌岸然的,如果不是熟悉底细的人,肯定会被他的这番话搞得感动连连,认为这是一个有胸襟的人。或许这也正是罗斯福本来的目的吧。我的遇刺,引起了全美民众的极大关注,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件事情上美国民众的心情。所以聪明的罗斯福看准了这个机会,他做出这样的举动,肯定能够获得很多民众的好感,改变自己在民众中的印象。

但是这一次,罗斯福显然失算了。

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在美国众所周知,他这次出来,除了迷惑极少数的人之外,引起了巨大多数人的方案。本来民众的心情就十分悲痛气氛的了,全都没地方发泄呢,他这么以粉墨登场,立刻让民众逮住了小辫子。

“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是猫哭耗子!柯里昂先生刚刚遇刺他就出来干出无耻的勾当,我敢肯定,在美国,他是最希望柯里昂先生出事的人!”

“一段时间之前,罗斯福先生还无影无踪呢,这一次柯里昂先生遇刺,他就像小丑一样跳了出来,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觉得恶心!”

……

在很多报纸上,人们都纷纷对罗斯福的这种行为表示了反感。

这些言论,显然都似乎发泄着内心的愤懑的,但是不久之后,舆论就开始转向了。

转向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的话,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共和党的元老克劳泽。

在接受洛克特克电视台采访的时候,面对镜头,克劳泽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柯里昂先生遇刺,这是一件让人觉得无比悲痛的事情,可我觉得,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挖出这件事情的真相,是找到真正刺杀柯里昂先生的凶手。”

“据我所知,刺杀柯里昂先生的这位凶手,不是别人,就是当初挑起佐治亚事件的那个约翰·马施。当初柯里昂先生带着剧组前往佐治亚州拍摄《爱国者》的时候,他就曾经到柯里昂先生的片场胡闹过,并且数次扬言要杀了柯里昂先生。”

“这个约翰·马施,是民主党的核心分子,而这段时间以来,尤其是这两年来,民主党和柯里昂先生之间的事情我们都是清楚的,尤其是他们的那位领导人和柯里昂先生的过节。”

“柯里昂先生被民主党人遇刺,而某些领导人又在柯里昂先生遇刺之后不久站出来假惺惺地表示慰问,这裏面的确让我不由自主地多想一些事情。”

……

克劳泽的讲话,是十分平静的,也是十分含蓄的。他并没有指名道姓,也没有直白地透露一些消息,但是他的讲话公开之后,让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全美观众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于是乎,之前出现在媒体之上的那种悲愤,那种谴责的情绪,瞬间发生改变,全美民众关心的问题变成了:刺杀安德烈·柯里昂的约翰·马施到底是什么背景?刺杀案是不是这么简单,是不是背后还有一些另外的事情?

这些问题,成为了美国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三个地方。第一个,是调查局,他们全面负责整件事情的调查取证功罪,第二个是克劳泽领导的特别小组,第三个,就是民主党。

调查局的行事风格向来都是低调,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是公众也好还是媒体也好,是不太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内部消息的,遇刺以来,克劳泽领导的调查小组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克劳泽的那番话,局势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身为特别小组组长的克劳泽,也成为了美国民众最关注的公众人物。

而民主党,在罗斯福發表了那个讲话之后,似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心,也开始沉默了起来。罗斯福从那次讲话之后就再也没有在公众面前露面,即便是民主党的新闻发言机构对外界也保持了缄默。

这样以来,舆论变得越来越激愤。民众渴望知道事情的真相,而相关的这些人员和机构又都没有發表多少消息,这让民众的情绪越来越激愤。

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大的媒体都瞅准了机会。他们知道这是一次宣传自身形象提高自身在民众心目中地位的大好时机,只要能够在这次突发事情上做得好,那么从此之后自己的媒体在民众心中的声望就提高了。

所以,这些媒体干脆自己成立五花八门的内部小组,这些小组以新闻工作者的视觉开始介入整件事情,开始了单独的调查。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较起真的记者,一旦他们认定了目标,绝对会挖出谁都想不出来的消息。他们有能力,有决心,有毅力,而且他们有人脉和手段。

这些媒体的加入,算是让整件事情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以至于在这件事情上,连克劳泽负责的那个官方的调查小组在记者们的工作面前也相形见绌起来。

在这些媒体中间,有一本杂志开始一炮走红,因为在这件事情上面的出色报道称为了美国最受关注的媒体,风头甚至超过了《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

这本杂志,就是《时代》杂志。

这本杂志在1923年由亨利·卢斯创办,一直以来,以报道的厚重性和真实可信在民众中间有着较好的口碑,他们对重大的事件有着十分敏锐的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本杂志裏面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美国新闻工作者中间的精英,能够十分敏锐地觉察到某件新闻的重大意义。

在遇刺事件发生之后,《时代》杂志也做了报道,他们的那一期封面人物就是我。但是在报道信息的快捷方面,他们比不CBS等等这些媒体,在消息的内部权威性上,他们也不闭上洛克特克电视台,所以,他们的这一期报道,根本没有收到多么大的欢迎。

在这种情况下,杂志社创始人也是主编亨利·卢斯就开始动起了脑筋。作为从事这一行业多年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论消息的时效性和快速报道,《时代》杂志远远不是广播、电视的对手,甚至都不是日报的对手,但是杂志有一个这些媒体都不具有的优点,那就是深度。

因为属性的限制,日报、广播和电视在深度上没有杂志来得深刻,这是杂志的最大的一个优点。

亨利·卢斯认为,如果想让《时代》杂志在这次舆论风暴中出头,就只能走深刻这条路子。

开始的时候,他是没有头绪的,但是当舆论发生转变,全美民州都关注到刺杀事件的真实情况的时候,亨利·卢斯显然认为机会来了。

他立刻把杂志社裏面最能干的记者们召集在了一起,这些记者加在一起有二十多人,他给这二十多人全都分配了人物,然后把这些媒体的精英全部撒了出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到和刺杀事件有关的一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