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宝言给郑女士的海秀旗袍工作室画绣画出自一个偶然的契机。郑女士见她送的团扇上的花纹很好看, 后来听李梅说是她画的。于是, 郑女士郑重邀请宝言为旗袍工作室的画绣画。郑女士给的报酬不菲, 而且宝言在清朝的时候也是经常画的, 所以她就答应下来, 正好挣点外快。

海秀旗袍工作室依托于连氏集团, 发展的非常快, 而且郑女士借助于自己的社会资源,已经在全国办过一次大型的展览秀了,听李梅说, 郑女士还打算把旗袍带到国外去参加展览秀。

大家都有兼职,为了不显得自己太异于众人,屈小萌立马表态道:“我也做过兼职, 暑假的时候在肯德基卖了一个月的薯条鸡翅。”

金顺顺羡慕道:“真好, 你肯定吃肯德基吃到腻了。”

屈小萌道:“哪有啊,不给我们吃的, 都能卖光的, 顶多剩点冰淇淋吃, 不过我男朋友经常带我去吃。”

宿舍晚上十点钟熄灯, 通常灯熄了之后, 女生们还要聊一会儿, 然后才睡觉。第二天是周日,宝言起床的时候,李华已经起来了, 站在走廊上背单词, 屈小萌和金顺顺两人还在睡觉。

宝言洗漱完后,屈小萌伸着懒腰起床了,打了个哈欠,“好困。”她拍拍隔壁床的金顺顺,“顺子,起床了,我们等下还要去潘家园,别弄晚了!”

众人收拾好后,先去了食堂吃早饭。吃过早饭,坐上公交车直奔潘家园。潘家园最热闹的就是双休日了,人们很早就从各地过来,宝言她们到潘家园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这里早已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偌大一个古玩市场一个一个的小摊子密密麻麻的摆着,一眼都望不到头。屈小萌道:“我以前跟我爷爷来过,我爷爷说这里起码有三千多人在摆摊子呢。”

金顺顺指着前面的人,道:“咦,还有外国人!”

屈小萌鄙夷地看了她一眼,“笨哪,这里是北京,全国的行政中心,当然会有很多外国人,潘家园其实有很多好东西,这些外国人也想过来淘金。”

金顺顺声音低下去,嗫嚅:“人家以前没有见过外国人嘛,人家也是第一次来北京才见到这么多外国人。”

屈小萌笑道:“你一口一个人家,我又不是你男朋友,别跟我撒娇!”

这里人挤人的,李华是看过书就走不动的人,她往旧书摊子去了,宝言沿着古玩慢慢地看,金顺顺则是挽着屈小萌的胳膊,她不太认路,深怕走丢了。

古玩摊的东西可真丰富,来自全国各地的摊贩子,说着不同的方言,有卖青铜器、铁器和旧书的,有卖古铜镜、瓷器和玉石的。宝言听不出口音来,但是北京的摊主她听出来了,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北京摊贩卖的东西非常之多,瓷器、玉石、古琴、旧书籍、民国时期的大洋等零零碎碎的。

在一个卖瓷器的摊子上,摊主正在与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讨价还价。这两人看上了一只雨过天青色的汝窑莲花笔洗,宝言仔细看了看,这只莲花笔洗,釉色纯净、温润,釉面浮现出一种柔和的光泽,比起温润的玉石来也不遑多让。

宝言曾经有过一只汝窑冰片斗笠碗,再看这只莲花笔洗,她心里碰碰直跳,于是问道:“老板,这件瓷器多少钱?”

老板呵呵一笑,道:“小姑娘看是一个识货的人,这是宋代的汝窑,现存的就没几件了,一口价,一万五千块。”他把笔洗的翻过来,惋惜地说:“要不是这个笔洗有裂纹,肯定不止买这个价的。”

莲花笔洗的底座上赫然有一道约两厘米长的裂痕。瓷器原本就不容易保存,从宋代至今,经历了这么多年,这件瓷器也是不容易。

那两个老外急了,用手比划着,然后拿着计算器按了一个数字给摊主看,摊主摇摇头,说:“no,no。”

然后,他问宝言,“姑娘,这两个外国人出的价钱太低,我不同意,你想买吗?”

宝言视力极好,瞟了一眼计算器,计算机先显示这7000的数字,看来这两人外国人是想要用七千块钱拿下,摊主不同意。

外国人急了,连忙又在计算器上按了一个数字,摊主顾不上宝言了,又开始新一轮的讨价还价。

上次画两万从陈老伯手里买了那一对清代十二花神杯,宝言对瓷器的价格有所了解。瓷器市场上宋瓷品质佳,数量少,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摊主叫价一万五千块,确实不算贵了,若不是这只笔洗有裂痕,两三万都未必买的到。

宝言很喜欢这只笔洗,但面上表现的淡淡的,估计她如果真起了想买的心思,摊主正好看着她与这个两个外国人竞价了。她转到旁边一个卖玉石翡翠的摊子上看看,拿着一串红色蜜蜡十八子,十八子可做手串,也可压襟。

摊主操着普通话说:“我祖上穿下来的,清朝的古董,姑娘,五千块钱拿去。”

宝言微微笑了,她对这个手串不感兴趣,盖因以前在富察府的时候这种东西太多了。最后宝言在他的摊子上,花一千元买了一枚民国时期的白玉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