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文昌会议(下)(2 / 2)

大宋私生子 何昊远 1632 字 2个月前

其实杨逸也不大清楚棉花的习性,但在后世,长江以北是棉花主要产区,而长江以南种植棉花的比较少,想必这肯定有其内在的原因;至于是不是他上述的原因,就不知道了。在他想来,后世既然出现这种趋势,那么在北方推广棉花应当就不会错了。

还有一个问题杨逸要考虑,江南本来就是大宋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了,而是这几年来,随着朝廷向荆湖地区大量迁民,荆湖的开发已初具规模,现在再加上岭南的开发,大宋的经济重心必然逐渐向南方转移;毫无疑问这会导致北方经济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民生会更快速的调弊,而北方民风向来比较彪悍,民生趋于凋敝之后,易造成什么结果呢?

有人或许就会心生不平了,南方这么富,我北方这么穷,而且老子还比你能打……

这样的心裏一旦产生,很容易导致南北互相仇视,进而引发社会动乱。

这绝非杞人忧天,目前为止,大宋仍存在着很强烈的南北之争;这一点在新旧党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旧党多为北方人,司马光、韩琦、文彦博、吕大防等等皆为北方人;

而新党之中,王安石、吕惠卿、章惇、蔡京等等,大都出自南方,说新旧党争是南北之争一点也不过分。

这种南北对立的心裏必须消除,所以大力发展南方的同时,北方的经济也必须兼顾,否则贫富差距的悬殊,必定会加重南北的对立。

既然棉花是扶持北方经济不错的选择,杨逸自然要选在北方推广,这些想法他自己不会说出来,有他刚才那番解释,林如海等人出于对他的信任,也没什么异议了。

商社的日常经营管理杨逸不会去干涉,但在发展方向上,他是一定要掌控在手的,他也懒得再多作解释,接着说道:“在北方推广棉花种植这一点各位无须多存疑义,本官若无把握,也不会选择北方;京畿、河北、河东、陕西有大量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咱们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尽快行动,争取明年在上述地区全面铺开;同时陇右、河西有大量无主荒地,这些地方朝廷是鼓励百姓前去开垦的,谁开垦出来就是谁的。只要咱们投下一笔钱,要开垦出多大的种植区都不成问题;至于人工方面,西域现在叛乱频生,禁军正在大力清剿,俘获之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刺上字之后,一是发配充军,二是发卖为奴,价钱便宜,非常适合咱们;为了使棉花推广更加顺利,当然,也为了让咱们更快的收回投资,会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在大宋范围内高价收购棉花,把棉花的价格再炒高些,到时百姓从中看到了厚利,自己就会争着去种植,等种的人多了,咱们再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收购就是。”

“国公,这要炒到多少钱一斤为好。”

“十贯二十贯都无妨,一床被子所需棉花也就四五斤,就算二十贯一斤,咱们所花的成本也就一百贯左右,加工成被子后卖个几百贯不成问题;现在是独家生意,在这一点上,咱们只有赚,不会亏,所以不要怕花钱,给我往高里炒,炒得天下百姓为之侧目,这样才能迅速带动他们种植棉花的热情。”

“国公,要是价格炒得太高,咱们与农户签定合约时只怕也要出高价才行,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商之一字,关键在于机变,这一点用得着担心吗?百姓自愿种植棉花了,还用得着咱们去和他们签订契约吗?他种出棉花后咱们给他一个合理的价格,他若是不卖,那就只能自己加工了。加工技艺掌握在咱们的手里,咱们能把价格炒起来的,就能把价格压下去,这有什么好担心的?”

杨逸拍板之后,林如海等人还能说什么?

杨逸当即取来纸笔,录下各人出资数额,杨家自个就出了六百万贯,这极大刺|激了林如海等人;杨逸若不是对商社抱有充分的信心,能一次投下这么多钱吗?

基于这种认知,他们也争相往里砸钱,最后统计下来,集资总额达到了令人乍舌的四千万贯,西印度洋贸易商社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露出了它巨无霸般的身影。

接下就是商议商社的日常管理规范、及各种运作细则了。

这些事情杨逸不再插手,全交由韩碧儿与他们讨论,这一讨论就整整讨论了三天,才把商社的各种规章制度拟定下来,并写成书面条文,由全体股东签名盖章进行确认。

文昌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启动资产高达四千万贯的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正式成立,总部设在东京,韩碧儿出任首任社长,林如海、沈清文、计中良分任副社长,总领商社日常经营。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这艘商业巨舰将展现出他巨无霸一般的惊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