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茶出现也就在这二三十年间,而且流传范围并不广,最先出现应该是在杭州一带。
苏东坡曾就团茶和清茶分别作过评价,为认团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的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但失茶之真香。
他在杭州为官时,常到龙井狮峰山脚下的寿圣寺品茗吟诗,所饮的“白云峰茶”就是僧人们试制的烤茶,苏东坡曾留下“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的诗句。
西方印度洋贸易商社成立时,杨逸曾吩咐过韩碧儿等人,在烤茶工艺上努力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商社出品的龙井、碧螺春等茶叶,泡出来后茶色清冽,回味悠远,深得茶叶真味,受到苏东坡等文人墨客的称赞,一时名声大振,饮绿茶已隐然成为一种时尚。
西印度洋贸易商社因为最先探索这个领域,在烤茶方面佔着技术优势,光是茶叶一项,就赚足了银子,商社股东对杨逸的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如今他但凡有什么主意,商社股东都不打折扣地去执行。
船行至雍丘县时,杨逸停船靠岸,准备上岸看看。他这次出京随行人员很多,连同护衞一起,共有两百多人,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跟在杨逸身边,这些人大多走陆路,象一张大网一般,向沿途的州县撒开,为杨逸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
目前杨逸身边除了萧忆外,就带十个护衞,而且还是穿着便装,杨逸认为,要想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就不能让地方官提前知道自己的行止,除非必要,否则这一路他都将采用“微服私访”的形式进行。
雍丘县因有汴河穿过,水路交通便利,是西印度洋贸易商社重点推广棉花种植的州县之一,在县城外建在大型的轧棉、纺纱、织布厂。
这些大型工厂就建在离汴河北岸不远的一条支流边,这儿有一个不小的码头,码头边停靠着十来艘船,上百劳力正在忙碌地往船上装布匹;杨逸发现这裏赫然形成一座繁华的小镇,各种厂房仓库以及配套的员工宿舍、防火设施等,占地足有上千亩;
另外附近百姓,或是县中商家也瞅紧了商机,在工厂四周开设了不少酒楼茶庄、日用商铺,青楼也有,不过比较少;因原嘛,是工厂里女工的数量占到了七成,剩下的三成男工因为厂方不禁止男女“自由恋爱”,在女多男少的情况下,大多数男工也不愁没有女人,所以青楼在这儿是没有多少市场的。
此地主负责人接报杨逸到来,慌慌忙忙地迎出来,远远就拜道:“小人张界河,见过杨太傅。”
“张经理不必多礼,本官只是路过,顺道进来看看工厂运营情况,你带我进去看看,不必惊动他人了。”
“是,杨太傅请!”人的名,树的影,尽管杨逸表现得很随和,但张界河在他面前还是诚惶诚恐的。
一行人边往里走,张界河边介绍道:“太傅大人,咱们雍丘厂区共计占地一千一百亩,由北向南分别是原料仓库、轧棉厂、纺纱厂、成红、浆纱坊,织布厂,印染坊等,最靠近汴河码头的是成品仓库,总之从棉花进来,再到成品布出去,所有的工序咱们这裏都全了。杨太傅请上车,小人这就带你四处看看。”
由于厂区太大,靠两脚走完还真有些难,所以张界河吩咐人给备了马车。杨逸让清娘有阿黛拉上车后,自己骑上一匹马,在张界河陪同下向厂区走去。
要织成一匹布其实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包括轧棉,弹棉,搓条,纺纱,成红,浆纱,牵经,穿综,穿筘,摇纱,织布,以及对织好的布进行染色、踹压等。
厂区里的工坊也很多,全部是青砖大瓦房,每栋厂房之间都留有三四十米宽的空地,万一发生火灾时,这些空地可作的隔离带,空地中间都砌有宽大的水池,池中蓄满了水;甚至还有一些比房子还高的水塔,一旦发生火灾,即可接管喷淋,可见在防火一项是,建厂时真是下足了心思。
张界河不停地给杨逸介绍道:“目前咱们雍丘厂区计有劳工四千四百多人,来自南洋、大理、日本、高丽等地的劳力占大多数,来自雍丘县城以及附近村寨的只有一千四百人,这些本地用工大多数不住在厂区里,而是辰时来,寅时回。”
杨逸点点头问道:“目前雍丘厂区一天能产多少布?”
“回杨太傅,目前每天产棉布大概在一万匹左右。”
杨逸细细算了算,对工厂的生产能力勉强算是满意了,原来普通农户,就算是最巧的妇人,一天最多也只能织一匹布,而且光是织而已,若是连轧棉、搓条、纺纱等工序一起算在内的话,一个人要六、七天才能织成了匹布。
现在雍丘厂区有四千多人,一天产布万匹,迅速上相当于是普通农户的十多倍了。不过这个速度杨逸还是不满意,看来在生产工艺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多啊。
张界河首先带杨逸进的是织布车间,巨大的厂房里,尽是噼噼啪啪的织布机响成一片,一个个妇女坐在织机前,脚踩踏板,手丢飞梭,一派繁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