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尚书省六部各辖四司,统合起来便是人们常说的「六部二十四司」了,兵部下辖的四司分别是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排在首位的兵部司为兵部主司,其主要职责有二:一是负责天下武官勋爵、品阶、番第和叙阶;二是负责府兵的军籍管理及上番宿卫。
由于兵部司负责天下诸军名簿、器物管理工作,任务繁多复杂,所以兵部司除了兵部郎中、兵部员外郎、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等主要官员之外,下面还有一百五十名不在品级之内的小吏,这也使兵部司官吏数量稳居「六部二十四司」之首。
杨集在安仁殿辞别杨广、杨秀、杨达、杨昭,径自向位于皇城的尚书省兵部兵部司走去,利用杨广给予的手令向兵部郎中要来武将名录,专心筛选跟随东路军北行的武将名单。
虽然杨集是尚书令、检校兵部侍郎,但是在朝廷的制度和规定之内,他也只有初步筛选权和推荐权、却没有最后的决定权,所以他必须按照制度筛选出所需人数的三倍;如此上报兵部、议事堂,才能给兵部、议事堂留出选择余地。
此制也是朝廷为了避免某些人只选自己派系将官而设定,无论哪个部门尽皆如此。如果要用人,必须筛选出所须人数的三倍,之后再让上面机构来一一排除,免得某个派系在某个方面、某个地方一家独大。
但是杨集选出来的候选武将都是关陇贵族子弟,其中又以孤独派、窦派居多,而独孤家和窦家子弟,又被他圈定在重要的位置之上。而元派子弟虽然也有,但不多,也不在重要位置之上;至于元氏子弟,则是一个都没有。
杨集在兵部司膳堂用罢午膳,又重新选择和圈点一番,最终的名单总算是出炉了,他向下首的兵部司令史豆卢铭唤了一声:「豆卢令史!」
豆卢铭是豆卢氏子弟,他正佯作用功,听到杨集召唤,连忙起身上前,行礼道:「卑职在!」
杨集起身将圈圈点点、涂墨处处的名单递给了豆卢铭,嘱咐道:「此乃本王筛选出来武将名单,本王没时间耗在这儿,你誊录清楚,代本王递到兵部总署去!」
「卑职遵命!」豆卢铭赶紧双手接过名单。
杨集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豆卢铭一眼,语气森然的着重强调道:「兹事体大,万勿宣扬出去,否则休怪本王不客气。」
豆卢铭在杨广冰冷目光注视之下,打了一个哆嗦,诚惶诚恐的说道:「卑职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绝不会将此名单宣扬出去,请大王尽管放心。」
历朝历代的政权十分注重机密文件、机密政令的保密性,对于那些胆敢泄露尚未公开政令以及诸般机要的官员,轻则处贬官流放之刑,重则夷三族、诛九族,但是哪怕如此,朝廷政令和机密泄露的事件从来都没有断绝过,只不过没有人无偿的将机密公诸于世,而是分别将消息透露给他所依附权贵、派系;亦或是有偿售卖给有需要的人。
眼下的大隋王朝,亦不例外。
豆卢铭确认杨集离开之后,他用潦草的笔法飞快的抄好了一份,然后袖在手中,快步走到外间的一间耳房里,见到里面除了一名负责研墨递水的小吏,旁边再无他人。他立刻把抄好的名单递给这名小吏,低声嘱咐道:「你马上着人送去元太常,然后请他着人誊录一份递给豆卢府,要快!」
豆卢家属于元派的门阀之一,而这个小吏是元家一个旁系子弟,他改名换姓后,被元派势力安排到兵部司当名不起眼的小吏,以便他们传递消息。这名小吏异常精明,也做了少传递机密的的事儿,闻言没有丝毫废话,他接过名单揣好,立刻便向外面赶去。
豆卢铭长长的吁了口气,这才回到官房之内,开始誊录第二份名单。这一次是豆卢铭准备上交到兵部总署的名单,所以他写
得一丝不苟、运笔十分认真。
杨集隐在兵部司大院一个角落,身前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将他挡得严严实实,当他见到那名小吏出了官房,匆匆忙忙的离开,这才悠哉悠哉的返回王府。
刚到正门外下马,门房管事杨奕快步迎来,向杨集行礼道:「大王,裴相国已等您很久了。」
杨集听得为之一愣,裴矩此时不应该在内史省么?何以到了王府?不过稍一沉吟,便大致明白对方的来意,定是为了出征之事而来。
来得正好,自己也正好有事找他。
念及于此,问道:「人呢?」
杨奕答道:「在前殿会客堂。」
「嗯!」杨集点了点头,便快步向玄武殿会客堂走去。
会客堂里,裴矩正捧着一卷手写的《三国演义》,坐在客位上津津有味的,此卷内容尚未「发表」,他所看的内容是第四十五「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越看越觉得精彩,越看眼中越是惊讶。
这时,杨集快步走了进来,向裴矩施礼道:「拜见岳父!」
裴矩微笑还礼,而后又扬了扬手上的书籍,问道:「你都写了这么多,为何没有印制出书?」
「圣人不让!」杨集坐到裴矩对面,苦笑着解释道:「他说大隋朝堂、大隋高层之间的争斗多如牛毛,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而《三国演义》里面的诸多阴谋、阳谋、权谋,经过一个个故事佐证,便跃然于纸上,如果臣子们对这些所谓的「权谋」有更深体会,定然把这些「谋」运用到对手身上,朝堂也会因此乱上加乱。」